42岁患者前足巨大痛风石切除手术
发布人:
王东伟骨科-骨外科 主任医师
更新时间:2024-01-16 09:47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42岁,无
【发病原因】病因不明
【临床诊断】右足痛风结石,痛风
【治疗方案】行右足痛风石切除、取自体髂骨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手术等治疗
【治疗结果】病情好转
【病案重点】右足痛风结石
【病案介绍】
主诉
全身多处包块,其中右足包块5年。
现病史
患者于5年前,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全身多处出现包块,其中右足前内侧包块较大,附近医院就诊,诊断为痛风结石,未系统口服降尿酸药物,包块逐渐增大至拳头大小。逐来就诊,门诊摄DR示:右足内侧见一包块,拇趾及第1跖骨头处骨质破坏。门诊以右足痛风石为诊断收入院治疗。病来无发热,无意识不清,无头晕头迷,无胸闷气急,无胸腹痛,无肢体麻木饮食睡眠尚可,无大小便失禁,体重无减轻。
既往史
痛风病史10余年,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
生于本地,未到过疫区,吸烟10支/日,20余年,饮酒,20年。
查体
T:36.8℃,P:78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
一般情况: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被动体位,轮椅推入病房,表情如常,神志清晰,查体合作,呼吸平稳,语言流利,语声有力。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
专科检查:全身多处大小不等包块,位于皮下,其中右足内侧可见一拳头大小包块(13*9*5cm),质硬,无活动,表面皮肤无破溃,触痛阳性,末梢感觉存在。
辅助检查
DR示:右足内侧见一包块,拇趾及第1跖骨头处骨质破坏。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右足痛风结石,
痛风
诊断依据
1.病史:全身多处包块,其中右足包块5年。既往:痛风10余年。
2.查体:全身多处大小不等包块,位于皮下,其中右足内侧可见一拳头大小包块(13*9*5cm),质硬,无活动,表面皮肤无破溃,触痛阳性,末梢感觉存在。
3.影像学检查:DR示:右足内侧见一包块,拇趾及第1跖骨头处骨质破坏。
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以青、中年女性多见,好发于四肢的小关节,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呈梭形肿胀,常伴晨僵,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畸形。类风湿因子多阳性,但血尿酸不高。X线片可见关节面粗糙和关节间隙狭窄,晚期可有关节面融合,但骨质穿凿样缺损不如痛风明显。
2。化脓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一般都有关节外伤史,化脓性关节炎的关节囊液可培养出致病菌,两者的血尿酸均不高,关节滑液检查无尿酸盐结晶。
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血型、凝血系列、空腹血糖、肝肾功、血离子、RPR、HIV、心电图、肺C T),给予非布司他口服降尿酸治疗,各项检查回报,无明显手术禁忌后于入院第3天椎管内麻醉下行右足痛风石切除、取自体髂骨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局部冷敷减轻局部肿胀,给予注射用头孢西丁钠2.0Q12 静点以抗感染,局部红光治疗促进切口愈合,继续口服非布司他控制尿酸,定期换药,术后16天拆线,见切口1/甲愈合。患者切口正常愈合,康复出院,嘱其继续口服非布司他控制尿酸,定期复查尿酸,2周后门诊复查X光片,术后2月内患肢暂勿负重,术后3月拔出克氏针,逐渐负重。
诊断结果
右足痛风结石,
痛风
【分析总结】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一组疾病,它是由于尿酸钠或者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或多种病变的临床综合征。严重时会出现痛风石导致关节畸形、骨质破坏。对于巨大痛风石在控制尿酸的同时需要采取手术切除。
该患为右前足巨大痛风石,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故选择手术切除。术中于右足包块部位行长约15cm梭型切口,切除多余皮肤,见巨大白色粉状包块,仔细分离包块,探查见包块已破坏肌腱及骨骼,右足第1跖骨头及拇趾近端骨质破坏,彻底切除痛风石,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以一枚2.0mm克氏针从拇趾末节纵向贯穿至第一跖骨基底部位,取髂骨植于骨缺损处,置乳胶条引流,逐层缝合。术后降尿酸对症治疗,定期换药,切口愈合。康复出院,嘱其继续口服非布司他控制尿酸,定期复查尿酸,2周后门诊复查X光片,术后2月内患肢暂勿负重,术后3月拔出克氏针,逐渐负重。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全部评论
病例典型,图文清晰,很有指导意义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