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分析总结
11
11
收藏
分享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一例

发布人:

祝绍磊外科-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更新时间:2021-10-13 08:54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74岁,退休工人

【发病原因】

自诉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认为境外归国人员,否认流行病疫区接触史,否认新冠确诊、**及**接触史。

【临床诊断】

自诉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认为境外归国人员,否认流行病疫区接触史,否认新冠确诊、**及**接触史。

【治疗方案】

自诉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认为境外归国人员,否认流行病疫区接触史,否认新冠确诊、**及**接触史。

【治疗结果】

自诉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认为境外归国人员,否认流行病疫区接触史,否认新冠确诊、**及**接触史。

【病案重点】

自诉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认为境外归国人员,否认流行病疫区接触史,否认新冠确诊、**及**接触史。

【病案介绍】

主诉

右手活动不灵1天。

现病史

患者于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活动不灵,持物不稳,无意识丧失,无言语不清,无饮水呛咳,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今来我院就诊,行颅脑CT检查未见明显低密度病灶。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

既往有房颤、早搏病史,7年前安装心脏起搏器。有“高血压”病史,口服“缬沙坦”治疗,有血糖偏高史,未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

T:36.4℃,P:88次/分,R:16次/分,BP:148/88mmHg
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视力粗测如常,眼球各向活动可。鼻唇沟无变浅,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心律88次/分,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桡动脉:脉率88次/分,脉律不规整。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约IV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均协调准确,躯干及四肢深浅感觉均未见异常。双侧病理征阴性。颈软无抵抗,Kenig征、Brudzinski征阴性。GCS:15分。HIHSS评分:0分。洼田饮水试验1级。

辅助检查

颅脑CT示:老年性脑改变。 心电图检查示:心房颤动。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1.脑梗死 2.高血压 3.2型糖尿病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5.心房纤颤

诊断依据

1.老年男性,急性病程。患者既往有房颤、早搏、安装心脏起搏器史及血糖偏高史。 

2.右手活动不灵1天。T:36.4℃ ,P:88次/分,R:16次/分,BP:148/88mmHg(左);169/98mmHg(右)。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约IV级。双侧病理征阴性。 

3.颅脑CT示:老年性脑改变。 心电图检查示:心房颤动。

鉴别诊断

1.脑出血:多有高血压病史,急性动态下起病,几分钟到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多数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颅脑CT检查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该病人可排除此诊断。 

2.颅内占位性病变:慢性起病,进展性加重,表现颅内压高及神经系统功能缺损体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癫痫等,颅脑CT及MRI见占位病变,该病人可排除此诊断。

诊治经过

入院后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几近闭塞,只看到线样血流通过,这样的情况患者极易发生脑梗死,出现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患者失去劳动能力,甚至不能自理,严重时可以导致患者死亡。一旦发生脑梗死,这种病变是不可逆的。在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的前提下,我们为其施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先行左侧手术,待恢复良好时,1个月后为其行右侧手术。

诊断结果

1.颈动脉狭窄(双侧,重度)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高血压 4.2型糖尿病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6.心房纤颤

【分析总结】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是一种慢性发展、急性发作的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其中尤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突出,占所有卒中比例的5/6。我国存在大量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患者、吸烟人群、肥胖者。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没有被评估过脑卒中的风险。不仅如此,我国每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接近300万例,死亡约200万。每年新发的脑卒中病例中,20%-30%是由颈动脉疾病导致的。颈动脉严重狭窄和/或已引起缺血症状的病例,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以预防致残甚至致死性脑梗死的发生。 目前,国际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的外科干预手段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其中,CEA能够在直视下彻底清除颈动脉内“垃圾”—粥样硬化斑块,恢复颈动脉正常管径和血流,更有效地预防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CEA凭借其已经被证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美国心脏病协会和卒中协会(AHA/ASA)列入脑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治疗指南,成为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金标准”。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
陈少臣 普通外科主任医师

该病例是否诊断脑卒中、脑梗塞、?还是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陈少臣 普通外科主任医师

该患者为何脑部检查未见脑梗塞影像学改变?

程勇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手术做的漂亮!

蒋海涛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谢谢5

张楠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患者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粥样硬化性近闭塞病变,加之高龄,从手术风险的角度考虑,是否CAS优于CEA?

申忠 老年病内科主任医师

图文并茂,治疗及时,很好!

贾建红 消化内科医师

谢谢分享,值得学习。

程勇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手术做的漂亮!

庞丽 普通内科医师

治疗准确及时,谢谢分享!

赵桂珍 护理咨询副主任护师

通过以上病例,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在饮食上一定要低盐,低糖,低脂,戒烟酒。还要经常到户外活动,加强自身锻炼。要清淡饮食,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防止出现基础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王振友 全科主治医师

太精彩了,谢谢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