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阴囊疣状黄瘤

发布人:

4****5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7-10 20:46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48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男,48 岁。
阴囊左侧一外生性丘疹1 年余。

现病史

患者于 1 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在阴囊左侧部位出现一外生性孤立丘疹,带蒂,丘疹逐渐增大,无自觉 症状,未予诊治。

既往史

患者既往体健,无乙型肝炎、糖尿病及结缔组织病史,无外伤、***、手术及特殊用药史,否认药 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非婚性接触史

查体

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阴囊左侧一 1.0 cm×1.0 cm 肤色桑葚样孤立性丘疹,带蒂,表面潮湿(图 1),无糜烂及溃疡。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及血脂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栓,皮损呈外生性**瘤样增生,真皮**内可见黄瘤样细胞浸润, 毛细血管增生,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散在浸润,真皮内可见扩张的淋巴管及浆细胞散在分布(图 2)。 免疫组化:CD68 (图 3A)、CD163(图 3B)及 CD3(图 3C)均阳性;CD34 及 S-100 蛋白均阴性。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疣状黄瘤(VX)。

诊治经过

予手术切除,嘱患者长期随访。

【其他】


【家族史】 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讨论】 VX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增生性肿瘤,好发于口腔黏膜。 1971 年由 Shafer[1]首次报告并命名,此后只 有少数发生在外阴的报道。 VX 发生在被覆复层扁平上皮的皮肤或黏膜,临床少见,Hegde 等[2]报告本病的发生率 仅有 0.025%~0.05%,常被误诊为**瘤、疣状癌及鳞状细胞癌。 本病确诊主要依靠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 内大量泡沫细胞是其组织病理特征。VX病因不明,可能与炎症、病毒[3]、细菌或真菌感染及局部**等有关,目前无证据证明与全身性脂质代谢有 关,因其大多数患者血脂水平正常。目前存在各种假说解释VX 的发病机制和泡沫细胞的起源。Iamaroon 等[4]回顾 性分析 12 例 VX 并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结果显示 12 例标本中均无人**瘤病毒(HPV)抗原存 在,推测 VX 的发病机制与 HPV 感染无关,Rohwedder 等[5]报告 VX 并发 HPV 感染,二者可能偶然并发;VX 皮损 组织病理示主要浸润的炎性细胞为T 淋巴细胞,泡沫细胞是吞噬了脂质的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推测免疫反应 可能在 VX 的发病机制中起部分作用。 Oliveira 等[6]进一步研究表明,泡沫细胞 CD68 抗体(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 阳性,巨噬细胞参与本病的发生。 泡沫细胞多聚集在上皮**间的原因尚未清楚。 Ide 等[7]分析 36 例患者口腔黏 膜病变的细微细胞结构变化,发现在 T 淋巴细胞的协同调控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CC 趋化因子受体 (CCR)2 介导巨噬细胞聚集在真皮**间,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MSR)-1 介导上皮细胞溶酶体吞噬脂质,二者可 能是 VX 形成的中心环节。这种协同调控一旦启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泡沫细胞坏死和巨噬细胞碎片将持续 VX整个过程。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多见于中年人,皮损多为单个丘疹或肿物,表面呈疣状、**瘤样、菜花样或息肉样,呈肤 色、红色、淡红色或棕黄色等,可有蒂或无蒂,大小可达 2 cm,皮损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 本病皮损好发于口腔黏 膜,其中以牙龈和牙槽最为多见,偶尔有报道发生于口腔黏膜外的患者,包括阴囊、**、外**及四肢等。 本病应与 黄色瘤、**状瘤及尖锐湿疣[8]等鉴别。 本病治疗上可根据皮损部位及大小行手术切除、电灼、二氧化碳激光及冷冻 等治疗,预后好。 Philipen 等[9]分析 282 例口腔 VX 患者,发现手术完整切除皮损后疗效好,且无复发。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无局部外伤史和感染史,病灶历时 1 年余仍为单个皮损,组织病理表现典型,就诊 时除阴囊局部皮损外,未发现其他黏膜和皮肤损害,其发病诱因尚不明确。本例患者予手术切除皮损,术后应长期 随访。 来源:刘炜钰, 田 歆, 张丽丹, 李润祥等,阴囊疣状黄瘤 [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8,47(5):259-262.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