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女性上腹不适,是何原因?

发布人:

j***d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3-20 10:29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女,12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女,12岁

现病史

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不适,伴发热,体温最高39.0℃,给予口服抗生素(具体不详)后症状有所减轻,但仍间断性发热。6小时前右上腹痛痛加重,呈绞痛并向右肩及背部放射,同时出现高热,体温39.5℃。

既往史

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查体

腹部柔软,右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叩痛阳性。

辅助检查

CT平扫:肝右叶见巨大团块状低密度影,大小约12.4 cm×12.2 cm×9.1 cm,境界较清,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多发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图1);CT增强扫描见肿块呈多房囊状病灶,囊腔大小不一,分隔厚度不均,肿块内实性成分及分隔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明显,动脉期病灶边缘部可见多发条状及点状迂曲增粗的异常血管影(图2~4)。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术前CT诊断:肝右叶低密度病灶,肝脓肿可能性大。

诊治经过

患者在全麻下行肝脓肿切开引流术,腹腔镜进镜探查,肝脏面胆囊右侧可见突出肝表面脓肿,壁薄厚不一,切开脓肿,流出白色脓性液,用吸引器穿入脓腔,抽出脓性液及坏死瘤样组织,脓肿呈多房性,考虑合并占位性病变,故决定中转开腹。取右上腹斜切口,探查肝右叶为多房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合并脓肿,内有大量坏死瘤样组织,打开多发囊实性脓肿,取出大量坏死瘤样组织,送病检。大体病理标本:灰白灰红碎组织一堆,切面灰黄灰红质软;镜下示弥漫排列紊乱的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明显,瘤细胞核深染,可见瘤巨细胞和多核瘤细胞,瘤细胞胞浆内见不同大小的嗜酸性小体,部分区域可见黏液样基质(图5、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S-100(-)、CD68(++)、actin广(-)、CD34(-)、desmin(-)、CK(±)、SMA(-)、Ki-67(±)、LY(±)、AACT(++),病理诊断: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其他】


【讨论】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embryonalsarcoma,UES)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肝脏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由Stocker和Ishak在1978年首次报道提出。UES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居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第3位,发病年龄一般在5~20岁,有文献报道85.7%发生在6~12岁,成人和新生儿罕见,故发病年龄在其鉴别诊断中极具参考价值。UES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有上腹部不适、发热等,而且发热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肿瘤内部出血和坏死有关;UES患者发现时往往肿瘤体积巨大,但即使进展到晚期,也多无腹腔积液、黄疸及脾大、肿瘤破裂等。患者一般无肝炎病史,不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多正常,血清AFP值在正常范围。UES主要CT表现:文献报道UES的肿块体积一般较大,表现为肝脏巨大单房或多房囊状病灶,边界清楚,其内可见分隔,分隔厚薄不均,囊内可见少许不规则软组织密度的实性成分,位于囊腔边缘或分隔周围,多数无钙化,囊性成分CT值较水稍高;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分隔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明显,动脉期肿块内可见多条粗大迂曲的供血血管影,囊性成分无强化。UES需与原发肝细胞癌、肝母细胞瘤、间叶错构瘤及肝脓肿等鉴别。(1)原发肝细胞癌: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多呈阳性,肿块以实性成分为主,典型者增强扫描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2)肝母细胞瘤:好发于3~5岁儿童,表现为肝内巨大实性肿块,常伴有出血、坏死,瘤内常见不定形钙化,实验室检查AFP常呈阳性;(3)间叶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良性间叶性肿瘤,多见于4个月~2岁的婴幼儿,常表现为肝脏巨大囊性肿块,内部有间隔,但其囊壁光整,分隔较薄,囊内少见软组织成分和壁结节;(4)肝脓肿:UES常常有发热症状出现,需与肝脓肿鉴别。肝脓肿典型表现为肝内类圆形低密度病灶,中央为脓腔,环绕脓腔可见密度低于肝而高于脓腔的环状脓肿壁影,脓肿壁外周可出现水肿带;增强扫描可见“单环”、“双环”或“三环征”。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