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重型多形红斑型药疹一例

吴***刚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19 10:34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40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男性,40岁,
因口腔溃烂4日就诊。

现病史

诉4天前因头疼服用“去痛片”2片后即出现口唇麻木,红肿,继而出现口唇糜烂及全身瘙痒,瘙痒处皮肤出现红斑,水疱。1天前于外院诊断为”药物过敏”,口服”**(10 mg/d)、氯雷他定片(10 mg/d)”效果不佳,遂来我科就诊。

查体

上下唇红肿,糜烂,伴黄色结痂(图1)。 双颊、软腭黏膜广泛充血糜烂,上覆假膜,触痛明显。鼻翼内侧黏膜见出血糜烂面,伴黄色痂壳覆盖(图1)。胸部(图2)、双手掌、手背(图3)及足背、足底、足内侧皮肤(图3)见散在靶形红斑。**和阴囊处黏膜充血发红,靶形红斑表现(图2)。其余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白细胞轻度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沉加快。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重型多形红斑型药疹。

诊治经过

嘱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药物,给予**30 mg/d(20mg/清晨,10 mg/中午),氯苯那敏(4 mg,3次/d)维生素C,维生素B:口服。1%依沙吖啶局部湿敷后金霉素眼膏局部涂,龙掌口含液(10 mL,4次/d),7 d后复诊。 复诊情况: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无不良反应。上下唇、口腔内黏膜及鼻翼内侧黏膜糜烂面愈合,口内黏膜伴局灶性上皮剥脱。躯干、手、足皮肤原有病损愈合,残留红斑,未见新发病损,余无异常。嘱**停用,氯苯那敏、维生素C、维生素B:继续服用5日,嘱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药物。治疗结果:通过以上方法治疗,患者口腔、鼻腔、躯干、四肢病损愈合,有残留的红斑,无疼痛,病人能自行行走。

【其他】


【讨论】 药物过敏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又称变态反应。发病前用药和发病时间有因果关系,为突然发生的急性炎症。口腔黏膜红肿、红斑、起疱及大面积糜烂、渗出多。典型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紫红斑,重症者色素斑上有大疱,常为单个或数个,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最多见。停用可疑药物后病损很快愈合。 此病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而与人的过敏体质相关,即某些人因遗传因素或特异体质,会对一种或几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当患者再次用导致过敏的药物时,便可能在短时问或1周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轻者会出现药物热、药疹,严重者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而重症多形红斑是口腔黏膜变态反应中少见的,可严重累及全身皮肤黏膜的疾病,全身症状严重,短期内可进入衰竭状态,导致死亡。重症多形红斑病因复杂,目前国内外报道本病多由药物引起。 诊断及鉴别诊断:每片去痛片的成分有氨基比林150 mg、非那西丁150 mg、**50 mg、苯**15mg。然而服用氨基比林的不良反应可有呕吐、皮疹、发热、大量出汗及发生口腔炎,少数可致中性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糜烂等。本病例患者有服用去痛片病史,且临床表现为鼻翼内侧黏膜糜烂面,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发红、并有大面积糜烂,渗出多,形成厚的假膜,有剧烈疼痛。患者躯干、背部、右手大拇指、双手掌、手背、双足背、足底、足内侧皮肤、**处黏膜都有典型的靶形红斑。患者起病急骤,病程较短。因此,该病例可诊断为重型多形性红斑型药疹。 此病需与寻常型天疱疮、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鉴别。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损害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主要在唇,其次为颊、舌、腭部,最常见于唇红部,下唇尤为常见。损害初起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的充血斑,伴角质性脱屑,边界清楚,红斑中央略微凹陷,周缘略微高起,有放射状白色角化条纹排列,有时发红萎缩的病损黏膜上可见着色斑点或色素脱失,较四周低洼。若病损扩展至唇周皮肤,则唇红黏膜皮肤边界模糊不清。唇红萎缩,红斑亦可发生糜烂、结痂。皮肤常表现为蝶形红斑。寻常型天疱疮病损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及口腔黏膜,新发水疱通常是松弛性或在很短时间内变为松弛性,以手指将疱轻轻加以推压,可使疱壁扩展,水疱加大,稍用力推擦或搔刮外观正常的皮肤,亦可使表皮细胞松解而致表皮脱落或手搓后不久在搓处发生表皮内水疱,此现象叫尼氏征(Nikolsky’s sign)。此病例中的临床表现均与天疱疮及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不符合,所以排除天疱疮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可能。 目前对于重型多形性红斑的药物治疗尚无一致的定论。总的来说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抗过敏,抗感染等。针对此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主要是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药物或食物,采用抗过敏及局部对症治疗。使用抗组胺药物一氯苯那敏。具有抗炎症、稳定溶酶体与抑制免疫反应作用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一**,以修复受损组织,促进伤口的愈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局部治疗中使用消炎防腐止痛类药物含漱、涂布、湿敷(1%依沙吖啶、金霉素眼膏、龙掌口含液、洁尔阴)。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避免紧张忧郁,加强患者治愈的信心。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