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脑梗死病因和发病机制:孰先孰后?

c****4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3-09-01 16:13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保密,65岁

【病案介绍】

主诉

1例65岁患者,急性右侧偏瘫,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左侧颈内动脉狭窄、心房颤动(房颤)病史,磁共振成像(MRI)结果显示左侧大脑半球多处新鲜梗死灶。  1例18岁患者,运动后半小时出现急性左侧偏瘫,既往无特殊病史,无脑血管病家族史,无吸烟饮酒史,MRI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流域大片梗死灶。  您在接诊上述患者时,是先分析病因,还是先分析发病机制?

【其他】


【病例摘要】
【理论回顾】   人们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几个分类标准上。  自1993年的TOAST分型、2005年SSS-TOAST分型、2007年CCS-TOAST分型和M-TOAST分型、2009年A-S-C-O分型至2011年的CISS分型,专家们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阐述越来越清晰。  从上述分类标准可以看出,缺血的病因虽然很多,但发病机制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即血栓形成、栓塞和低灌注。其中,栓塞又包括动脉-动脉栓塞和心源性栓塞,低灌注又包括全身低灌注和局部低灌注。
【哪些信息有助于判断发病机制呢?】   患者到达急诊室,详细询问症状的出现时间、发病时的状态、发病后的症状演变、发病前的诱发因素、前驱症状,及既往所患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观察病灶的分布特点,这些均有助于推断发病机制。  发病时为静态起病,提示血栓形成,为动态起病提示栓塞。患者血压低、有脱水征象,提示低灌注。  发病后症状完全,提示栓塞;症状进展或波动,提示血栓形成或低灌注;症状较快好转,提示动脉源性栓塞。  发病前,患者有呕吐、腹泻、大量出汗、服用强效降压药,提示低灌注;有长距离游泳、跑步,提示栓塞;接受心脏导管操作,提示低灌注或栓塞可能。  发病前,如同一血管供血区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初步可判断不太可能是心源性栓塞。  影像学检查结果如为流域性梗死,应首先考虑栓塞,以心源性栓塞可能性大;如为多发皮层梗死,应首先考虑栓塞,以动脉源性栓塞可能性大;如为分水岭梗死,则提示低灌注。
【如何确定病因呢?】   患者入院后,我们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查找栓塞的起源、血栓形成和低灌注的基础。  一例卒中患者可同时具有多种危险因素或多种可能的病因。在发病机制明确以前,无论是房颤还是动脉粥样硬化,只能当作危险因素看待。发病机制明确以后,相应的危险因素才会上升为病因。  一例患者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危险因素,而发病机制就成了我们查找病因最重要的线索。
【疑问解答】   笔者认为,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先判断发病机制,后判断病因。  第1例患者同时具有房颤和动脉粥样硬化。  如其临床特点提示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或低灌注,则病因很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如临床特点提示发病机制为心源性栓塞,则病因很可能是房颤。当然,不排除还有可能存在其他病因。  第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更支持栓塞。  心源性栓塞的病因已知有20余种,动脉-动脉栓塞也有各种不同来源,可能源于主动脉,也可能源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为了查找病因,须进一步进行各项检查。很多卒中患者的病因非常隐匿,卒中发生前毫无征兆,卒中发生后又归于平静,确定病因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发病机制本质上是一种物理现象,病因是这种物理现象的起源。如把脑梗死的诊断过程比喻为顺藤摸瓜,发病机制就是藤,病因就是我们要找的瓜。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