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男,25岁,工人
【发病原因】病因不明
【临床诊断】1.坏死性筋膜炎2.2型糖尿病
【治疗方案】于腰麻下行切开引流术等对症治疗
【治疗结果】病情好转
【病案重点】1.坏死性筋膜炎2.2型糖尿病
血常规示:白细胞7.66*10^9/L,中性粒细胞78.30%,淋巴细胞14.00%,血红蛋白:134g/L,血小板:214*10^9/L。血清淀粉样蛋白:300.00↑mg/L,尿常规示:葡萄糖4+。生化回报是:葡萄糖16.32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3%。
1.青年男性,急性病程;
2.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缘隆起一包块,轻度疼痛,病情逐渐加重;
3.查体:视诊:膝胸卧位3、7、9点肛旁可见3处破溃口,直径约1cm左右,血性液渗出,并有少量坏死筋膜组织溢出。触诊:肛周3-11点触痛明显,范围约6.0cmx10.0cm大小,质硬,无波动感;
4.血常规示:白细胞:7.66*10^9/L,血清淀粉样蛋白:300.00↑mg/L,尿常规示:葡萄糖4+。生化回报是:葡萄糖16.32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3%。
1.肛周皮脂腺脓肿:该病肿物较小,一般多发散发,与肛门距离不等,严重时可相互串通,形成瘘道,但病变较浅,与肛门无管道相通,本例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缘隆起一包块,轻度疼痛,病情逐渐加重;查体:视诊:膝胸卧位3、7、9点肛旁可见3处破溃口,直径约1cm左右,血性液渗出,并有少量坏死筋膜组织溢出。触诊:肛周3-11点触痛明显,范围约6.0cmx10.0cm大小,质硬,无波动感,故可鉴别。
2.肛周疖肿:病灶只位于皮肤或者皮下,表现为肛周肿胀、疼痛,查体局部充血、肿胀,触痛,可及波动感,破溃不形成肛瘘。本例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缘隆起一包块,轻度疼痛,病情逐渐加重;查体:视诊:膝胸卧位3、7、9点肛旁可见3处破溃口,直径约1cm左右,血性液渗出,并有少量坏死筋膜组织溢出。触诊:肛周3-11点触痛明显,范围约6.0cmx10.0cm大小,质硬,无波动感,故可鉴别。
1.本例患者青年男性,急性病程;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缘隆起一包块,轻度疼痛,病情逐渐加重;查体:视诊:膝胸卧位3、7、9点肛旁可见3处破溃口,直径约1cm左右,血性液渗出,并有少量坏死筋膜组织溢出。触诊:肛周3-11点触痛明显,范围约6.0cmx10.0cm大小,质硬,无波动感;血常规示:白细胞:7.66*10^9/L,血清淀粉样蛋白:300.00↑mg/L,尿常规示:葡萄糖4+。生化回报示:葡萄糖16.32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3%。诊断明确。
2. 患者入院后行切开引流术,清除坏死筋膜组织,术前、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混合菌感染,3%双氧水、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应用门冬胰岛素控制血糖。后续坏死组织逐渐脱落,切口逐渐愈合。
3.根据本例总结经验如下:坏死性筋膜炎,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包括革兰阳性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感染,常伴有全身和局部组织的免疫功能损害,多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病情凶险,容易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手术切开引流是根本治疗办法,同时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文献报道双氧水、甲硝唑冲洗,对控制感染效果明显。本例患者经系统治疗,无并发症出现,血糖控制良好,切口愈合良好。另外,该病导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如果没有绝对禁忌症,首先需要积极切开引流,才是治疗的根本,本人曾遇过1例坏死性筋膜炎导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血压降至70/40mmHg,经多方抗休克效果不佳,经大胆切开引流后,休克很快得到纠正,值得同行注意。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版权所有:珠海横琴杏林普康综合门诊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全部评论
有实用性
非常好的病历
感谢你的分享,在学习
学习了,谢谢分享病历。
已学习,谢谢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