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青年出现头晕,自觉行走、站立不稳
发布人:
许恒参其他科室-中西医结合科 主治医师
更新时间:2018-10-16 11:32
关注
【病案介绍】
主诉
突发头晕11小时
现病史
患者于11小时前无明显诱因于平静状态下出现头晕,自觉行走、站立不稳,自觉略有视物旋转,无头痛、呕吐,无复视、耳鸣、听力下降,无言语不流利、口角歪斜、流涎,卧床休息约1小时后症状减轻。于5小时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发作,症状雷同,经休息后约1小时缓解。于3.5小时前患者再次发作,遂来我院就诊,途中出现呕吐。门诊以“头晕待查”收住院。
既往史
患有甲亢病史10余年,服用“他巴唑、心得安”治疗,3天前曾化验甲状腺功能提示“甲减”,化验血常规、肝功能未见异常。间断头晕发作6-7年。 患者近2天来出现咽干、鼻塞,无发热,口服快克及“头孢类抗生素”治疗。
查体
T:36.8℃,P:78次/分,R:18次/分,BP:120/84mmHg
T:36.8℃ ,P:78次/分,R:18次/分,BP:120/84mmhg。神志清,精神可,言语清晰、流利,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基本正常,双眼视力、视野粗测正常,双眼睑无下垂,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未见震颤及复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存在,双侧额纹对称,鼻唇沟等深浅,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快复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正常,全身深、浅感觉对称存在,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及桡骨膜反射(++),双侧膝腱反射、踝反射(++),双侧Chaddock's sign、Babinski's sign未引出,颈部无抵抗,Brudzinski、Kernig征阴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本院 2018-01-11 )
随机血糖:4.9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颅脑CT:双侧基底节区钙化点(阅片)。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2.前庭周围性晕 ;
3.上呼吸道感染;
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鉴别诊断
1.美尼尔氏病:呈发作性眩晕,波动性,伴耳鸣,听力下降,渐进性听力下降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发汗、面色苍白,眼球震颤。每次历时数小时至数天。完全耳聋时眩晕发作停止,查体呈感音性耳聋。
2.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为内耳耳石器病变。可能与机体其他部位局部病灶感染或迷路损伤有关。病人于某种头位时出现短暂的眩晕,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钟,重复该头位时眩晕症状即可重复出现。
3.颅内肿瘤:常见于桥小脑角肿瘤。脑干、小脑因脑室肿瘤引起前庭周围及前庭中枢病变,或者颅内压增高,尤阻塞脑脊液通路而造成脑内积水,引起前庭核充血或水肿,而出现眩晕或速发症状,症状呈渐进性。颅脑MRI 可发现占位病灶。
诊治经过
住院后嘱咐低盐低脂饮食,普通饮食;给予扩血管、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止吐、抗感染、补液等对症处理。同时积极完善相关化验及辅助检查。经治疗,第二天患者头晕较前好转,无咽干、鼻塞,偶感胸闷,无恶心、呕吐,无复视及饮水呛咳,饮食睡眠可。化验反馈:血常规+CRP+SAA:白细胞:2.45×10^9/L;中性粒细胞%:71.8。补充白细胞减少诊断。建议完善心脏彩超明确心脏结构及功能,患者及其家属表示商议;因白细胞较少,建议做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明确病因,患者家属拒绝。继续给予扩血管、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止吐、抗感染、补液等对症处理;同时加用利可君、维生素B4进行升白细胞治疗。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治疗三天后,患者病情稳定好转,未再头晕发作,无发热,无咽干、鼻塞,无胸闷。查体:神志清,精神可,言语清晰、流利,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基本正常,双眼睑无下垂,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未见震颤及复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存在,双侧额纹对称,鼻唇沟等深浅,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快复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正常,双侧Chaddock's sign、Babinski's sign未引出,颈部无抵抗,Brudzinski、Kernig征阴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患者要求出院,考虑病情好转,准予出院,并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
诊断结果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2.前庭周围性晕 ;
3.上呼吸道感染;
4.白细胞减少;
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分析总结】
引起头晕的原因是很多的,多达上百种疾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平时长的原因之一,它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临床上间歇性、反复发作性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其原因较多:1.动脉粥样硬化:为最主要的因素,最常见的部位为椎动脉起源处,其次为椎动脉第二段,再次为椎-基底动脉结合处。2.椎基底动脉假性动脉瘤和完全性闭塞椎动脉的自发性夹层动脉瘤:常伴有动脉纤维增生,好发于椎动脉第二、三段。3.颈部贯通伤、严重的颈椎骨折和脱位:造成椎动脉的直接损伤引起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或动静脉瘘,颈部推拿引起的椎动脉创伤性夹层动脉瘤或闭塞。4.颈椎骨刺:常见于严重的骨关节炎、骨质增生者,压迫椎动脉的第二段引起与颈椎位置相关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C6水平前斜角肌韧带压迫椎动脉引起与颈部转动相关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常可因左侧上肢主动性运动诱发颅内脑血流量分流,出现脑干部分缺血表现。6.栓子:多数椎基底动脉的栓子来自心脏瓣膜、心房血栓、心房黏液瘤、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全身性来源的栓子。7.常见的椎动脉起源处病变:包括①椎动脉起源处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②椎动脉起源处因纤维肌肉束带或增生的前斜角肌造成腔外压迫而引起的严重狭窄;③联合近侧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起源处的严重溃疡性病变;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8.椎动脉狭窄的病变:包括①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②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同时有狭窄、或闭塞、或发育不良;③一侧椎动脉狭窄到足以减少椎基底动脉血流的程度(如合并溃疡形成脑栓塞)。
临床上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或视力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或语言不利、昏厥或跌倒、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常呈阵发性的反复发作。
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等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这些疾病尚无特效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地改善脑部血液**、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纠正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减轻症状,抑制病情继续进展,预防并发症等是当前积极主动的治疗措施。
同时此例病人有白细胞较少的情况,是否与甲亢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才能明确,因患者住院时时间过短,同时拒绝相关的检查,所以未能明确。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全部评论
这段时间都在找昏厥的病例,谢谢分享!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