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足底及第一足趾掌面出现多灶 性窝状侵蚀点和浅表糜烂伴浸渍 1.5 年,于 2016 年 3 月 15 日来我院就诊。
患者 1.5 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足底 及第一足趾掌面出现密集的肤色浅表性多灶性窝状的 侵蚀点和细长的浅表糜烂,无恶臭,未予诊治,皮损逐 渐增多,无异常感觉。发病后,患者曾自行外用酮康唑 乳膏(金达克宁)无效。否认手术、外伤等病史。【家族史】家族中 无类似疾病患者。
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 科检查:右足多汗并浸渍发白,无臭味,足底及第一足 趾掌面角质层剥脱,呈均匀的多灶性窝状的侵蚀点和 细长的浅表糜烂,部分融合,边界清楚(图 1)。
皮损处真菌涂片及培养阴性。
窝状角质松解症。
1%氯霉素溶液外用,每早 1 次;1%红霉素 软膏外用,每晚 1 次。并嘱勤换鞋袜,保持足部干燥。 1 周后随访,皮损逐渐消退。随访半年皮损无复发, 1 年 后患者失访。
【讨论】窝状角质松解症(pitted keratolysis, PK)又名沟 状跖部角质松解症(keratolysis plantare sulcatum),主 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局部温暖潮湿是发病的主要原 因。本病发病与季节有关,湿热季节加重,干冷季节减 轻[1],长期接触泥土和水的人群以及长时间穿不透气 鞋的工人、军人或运动员更易患此病,夏季可加重[2]。 本病表现为散在分布的多灶性窝状的侵蚀点和细长 的浅表糜烂,部分皮损可以融合且形状不规则,皮损 呈肤色,有时可出现浸渍发白现象,少数皮损发红或 发紫[3]。发生部位多在受压部位,如趾腹、足底、足后 跟,另外趾与趾之间的摩擦部位也是好发部位,身体 其他部位如背部也有少量发病的报道[4]。本病的病因 主要由细菌感染和潮湿等所致,致病菌主要为棒状杆 菌或其他细菌,如放线菌、刚果嗜皮菌和微球菌等,这 些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蛋白水解酶消化角蛋白,破坏角 质层,形成典型的多灶性窝状的侵蚀点和细长的浅表 糜烂。罗洋等[4]认为本病区域性分布较强,发病率南方 高于北方,并且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南方地区气温 高、潮湿,且男性比女性更易出汗造成。因此,保持患 部的干燥是非常重要的,且有利于本病的恢复。本病 在临床上易误诊,需与二期梅毒、跖疣、汗疱疹、剥脱 性角质松解症以及某些表皮癣菌感染等疾病相鉴别。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版权所有:珠海横琴杏林普康综合门诊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全部评论
学习了!以前做农活的多发,多在晚上洗脚后洒滑石粉之类的,慢慢也会痊愈。
临床上也遇到几例,在保持干燥清洁的脚部环境下可以用夫西地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