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上唇皮脂腺囊肿一例

发布人:

r****n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17 09:59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56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男,56岁
2012年11月3日因左侧上唇一肿块生长2年余就诊。

现病史

患者2年前发现左上唇长有一肿块,无明显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亦未行任何检查和治疗。2年来肿块逐渐增大,故来就诊治疗。

既往史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脂肪肝、前列腺结石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吸烟史40余年。

查体

左侧上唇外1/3皮肤处可触及一肿块,突出于皮肤表面,大小约1.0 cm×1.0 cm,色泽正常,质地较硬,活动度尚可,与表面皮肤有粘连,无压痛,内侧唇黏膜无破溃出血。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上唇皮脂腺囊肿。

诊治经过

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左上唇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周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将肿物扩大切除,包含皮肤及黏膜。剖开肿物可见黄色结节样物,大小1.0 cm×0.7 cm×0.5 cm。术后皮肤缺损用鼻唇沟瓣修复(图2)。 术中冰冻病理报告(病理号10062)示:左上唇良性病变,炎性肿物可能性大。术后病理报告(病理号10066)示:结石所在部位导管增生扩张,出现鳞状化生,导管周围形成炎性肉芽组织,腺体其他部位导管扩张,管腔内含有黏液和炎性细胞。腺泡变性、萎缩、消失,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图3)。病理诊断为:左上唇涎石病。

【其他】


【讨论】 小涎腺涎石病最常见于上唇(49.2%),其次是颊部(37.3%),而下唇(4.7%)及腭腺舌腺(1.6%)较为少见。唇、颊部位的小涎腺发生涎石通常与邻近牙齿引起的咬合创伤有关。创伤可导致发生炎性反应,从而改变唾液腺或导管的成分与性能,促进涎石形成。 涎石的病因迄今为止尚未明确。一般认为由炎症、外伤或异物等因素导致唾液分泌和成分紊乱,唾液中黏液成分结构改变、异物及脱落上皮细胞形成钙化结晶的核心;还有学者认为,是由于碳酸氢盐的碱性磷酸钙的沉淀作用导致代谢紊乱,促使涎石形成。部分涎石病患者可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结石。 吸烟会对唾液的细胞毒性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减少唾液淀粉酶,减弱唾液的潜在抗菌性能,使微生物进入导管系统内,引起涎腺导管炎症,从而为涎石的形成提供基质。本病例中患者既往有前列腺结石病史及吸烟史,可能也与涎石病的发生有关。一般认为,结石通常是由矿化的内核及外周层状结构所构成。 关于涎石的形成过程大体可分成2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称之为激惹阶段,腺体在一些**性因素(包括由慢性涎腺炎症、炎症性肿胀及外伤所致的管道炎症)作用下,引起一系列的机体应答,导致了腺管的痉挛性收缩和涎液的滞留;第二阶段是物理化学反应阶段,也就是涎石形成阶段。第二阶段又可分为2部分,包括内核形成和晶体形成。内核通常是由异物或微小有机质构成。 在结石形成过程中,内核可能改变其外形和特性,并最终失去其轮廓。晶体形成是一个内核被晶体钙化的过程。小涎腺涎石病较为罕见,且很多没有自觉症状,仅有极少数病例能够在初期就能正确诊断。涎石常使唾液排出受阻,并继发感染,造成腺体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炎症。 慢性期时应主要与黏液囊肿、副涎腺恶性或良性肿瘤、**性纤维瘤和黏膜下异物等鉴别诊断,急性期时应与感染性黏液囊肿、唇部蜂窝组织炎等鉴别诊断。涎石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层板状低矿化的结节,位于唾液腺导管的远端;导管增生扩张,排泄管细胞出现鳞状化生;下方的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浸润;腺泡或多或少出现萎缩、消失。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