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1
3
收藏
分享

巨大颌下腺导管涎石1例

2****2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7-30 20:47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24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男性,24岁
主因左侧口底区肿块1周就诊。

现病史

其于一周前,无意中发现左侧口底处有一肿块,进食时感觉左颌下腺肿胀不适,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

患者一般情况好,心肺腹四肢检查未见异常。口腔颌面情况:面部对称,张口度正常,左侧颌下腺稍肿大,质地坚韧,触压痛,界限尚清,左侧口底粘膜充血、肿胀,双合诊可触及一界限清楚的条索状肿块,质硬,左侧导管口红肿,挤压左侧颌下腺导管口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溢出,见图1。

辅助检查

①X线检查:下颌横断咬合片示左侧尖牙至第三磨牙近中舌侧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图2)。②CT检查示:左侧口底区条索状高密度影像(图3)。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所见,诊断为:①左颌下腺涎石病;②左慢性阻塞性颌下腺炎。

诊治经过

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排除手术及麻醉禁忌证,在全麻下行颌下腺导管涎石取出术,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碘伏消毒、铺巾,生理盐水冲洗口腔,沿导管走行方向切开粘膜,切口长约1.5 cm,钝分离粘膜下组织,暴露导管,然后沿长轴切开导管壁,用探针配合止血钳取出一3.2 cm×1.1 cm×1.1 cm结石,随后将其深部的两块类圆形涎石取出,总长约4.2 cm×1.1 cm×1.1 cm(图4)。然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缝合。术后嘱患者多进食酸性食物,促进涎液分泌排出,避免导管的再次阻塞。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随访:术后1年患者无阻塞症状,口底粘膜色泽正常,颌下腺导管通畅,导管口无红肿,挤压腺体有清亮液体渗出。

【其他】


【讨论】涎石病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85%左右发生于下颌下腺,占口腔腺体涎石的首位,涎石常使涎液排出受阻,并继发腺体感染,导致腺体发生急慢性炎症。颌下腺涎石形成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一些学者认为,颌下腺涎石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粘蛋白,较其它腺体分泌液粘稠,钙含量较高,钙盐容易沉积。②颌下腺导管走行自下而上,腺体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动,致使流速缓慢;③此导管较长,走行较曲折,在口底处还有一弯曲部。所有这些涎液成份及腺管结构,均使涎液易于淤滞;另外,还有文献报道,少数腺体叶间导管,在内镜下显示管壁不规则,向外突起,形成憩室。综上所述,所有这些特殊的解剖结构均容易使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及其的分解产物、异物等,随着涎液的淤滞,混合着钙盐,沉积在此,形成涎石。涎石的形状因位置不同差异较大,位于导管内的可呈细条索状、长粒状或椭圆形;位于腺体内的则呈圆形、结节状或分支状;涎石的体积差异也较大,可从细沙粒至豆粒大小或更大。大多数情况,涎石一旦形成,均会出现阻塞症状,患者只要早期就诊就能得到及时治疗;极少数情况下,涎液导管表现出来的阻塞症状、体征不明显,再加上患者的细心度不够,会延误病情,导致形成较大涎石,但巨大涎石更是罕见。一般颌下腺导管长约5 cm,而该患者涎石总长度竟达4.2 cm,约占导管总长度的4/5,涎石几乎占据全部颌下腺导管口底段,早期无明显症状,以至于涎石发展到如此巨大,才出现明显疼痛、阻塞等症状。究其原因,可能是涎石慢性增大,导管逐渐增粗适应了,导致阻塞症状出现较晚,近一周局部感染才出现了症状。入院后追述病史早期无特殊不适,查体触诊颌下腺腺体稍肿大,质地不是很硬,导管口有混浊分泌物溢出。依据上述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资料,同时考虑患者为青年男性,新陈代谢旺盛,机体代偿能力较强;腺体纤维化表现不明显,仍有分泌功能,虽然涎石巨大,但全部位于导管内,与腺体尚有距离,故手术方案制定为导管涎石取出术,保留腺体。术中虽然由于涎石巨大,取石较困难,但是通过努力,仍将涎石全部取出,术后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腺体分泌功能恢复良好,导管口红肿溢脓情况均消退,经过1年随访一直无异常。如此巨大颌下腺导管涎石在临床实属罕见。来源:邸瑞玲,路彤彤, 张丽娜. 巨大颌下腺导管涎石1例报告[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7(4):251-252.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
樊银亮 耳鼻咽喉头颈科主任医师

真的是巨大,还从未遇到过,受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