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1
收藏
分享

**瘤样倒置性毛囊角化病1例

吴***刚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4-16 11:23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32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男,32 岁。
因腹部疣状赘生物 10 余年,于 2016 年 1 月 26 日来我科就诊。

现病史

者 10 年前发现右腹 部起一黑色小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后形成一丝状 物。患者常抠挤,皮损曾脱落 2 次,但每次脱落后仍于 原皮损处再次长出类似皮损。

既往史

患者既往体健,家族成 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查体

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腹 部的脐外上方可见一长约 5 mm 的丝状赘生物,表面 粗糙,周围无红斑(图 1A)。

辅助检查

将皮损完整切除后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向内和 向外性生长,角化过度,局部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 可见许多鳞状漩涡;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较多慢性炎性 细胞浸润(图 1B、 C)。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瘤样 倒置性毛囊角化病(IFK)。

诊治经过

手术切除皮损后随访 2 个 月皮损无复发。

【其他】


【讨论】 IFK 的病因还不清楚,有些学者认为 IFK 为一种 单独疾病,另一些学者认为其是一种**性脂溢性角 化病,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IFK 可能是寻常疣的激惹 型,但目前为止尚未有确切的证据证实 IFK 与人** 瘤病毒(HPV)感染有直接的关系。D'Agostino 等[1]在 1 例 IFK 病灶中发现含有成熟皮脂腺细胞的皮脂腺瘤 样结构而无皮脂腺存在,故推测 IFK 中的基底样细胞 并非毛囊来源,而有可能是皮脂腺来源。 IFK 主要发生在成年人的面部或头皮,也可发生 于躯干、四肢等部位。皮损常无自觉症状,偶可有瘙 痒。皮损表现为肤色或红色的角化性丘疹,质地坚实, 多为单发,直径 2~10 mm,皮损也可缓慢生长至 6~8 cm,境界清楚,中心有鳞屑或结痂。本例患者皮损呈丝状,临床上较少见。 IFK 的组织病理改变为内生性生长或内生性生长 伴外生性生长,其特征性结构为内生性结构和鳞状漩 涡形成。周边主要由数层栅栏状的基底细胞组成,中 央为外毛根鞘和嗜酸性角质形成细胞,外毛根鞘细胞 大多形成漩涡。鳞状漩涡间的鳞状细胞呈圆形、基底 细胞样或梭形,可有核分裂象,但无异形性。基底样细 胞与外毛根鞘细胞之间可见过渡。有时鳞状漩涡的中 央可出现角化。组织病理上,IFK 主要有 4 种类型[2],即 **瘤样或疣状型、角化棘皮瘤样型、实性结节型、囊肿型。此外,还有色素型 IFK 的报道[3]。本例患者的组 织病理改变属于**瘤样或疣状型。 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组 织病理。临床上,本病需与下列几种疾病相鉴别[2, 4-5]: ①**性脂溢性角化病:病变一般呈外生性生长,很 少呈内生性生长,且顶部中央无充以角质栓的陷窝, 下方不与毛囊连接;②角化棘皮瘤:主要向外生长,中 央呈火山口样凹陷,病灶内以鳞状细胞为主, 细胞有 异形性;③汗孔角化病:组织病理上可见特征性角化 不全柱;④鳞状细胞癌:该病的病变常同时累及表皮和真皮,病灶内细胞异形性明显且核分裂象常见;⑤ 寻常疣:表皮突向下增生呈抱球状,表皮上部可见凹 空细胞;⑥疣状角化不良瘤: 两者的皮损形态有时很 相似,但该病主要为一巨大的杯形凹陷,并可见基底 层上腔隙和棘突松解性角化不良细胞,而没有鳞状漩 涡;⑦外毛根鞘瘤:好发于头面部,损害为单个丘疹, 组织病理表现为毛囊漏斗明显扩大,呈不规则分支状 囊腔,瘤团由向外毛根鞘分化的鳞状细胞构成,无明 显鳞状漩涡形成。 本病为良性肿瘤,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行冷 冻、二氧化碳激光、刮除术、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偶 有切除后有复发者[6],癌变者罕见[4]。本例患者手术切 除后随访 2 个月无复发。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