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多发肌肉结核18F-FDG PET/CT显像二例

发布人:

j***d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10 10:58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33岁

【病案介绍】

主诉

例1患者男,33岁 例2患者男,28岁

现病史

例1 肢体肌肉疼痛伴肌无力1年,加重2个月。患者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后外侧肌肉疼痛,伴肌肉肿胀、局部皮温升高;入院前8个月自觉右大腿外侧局部肿块,触之疼痛。 外院查MRI示:双侧骨盆及大腿肌肉弥漫性病变,考虑肌炎可能。入院前2个月无诱因出现左大腿、双上臂肌肉疼痛,伴四肢近端无力,呈进行性加重。 例2 反复皮疹、乏力13个月,间断发热2个月。患者入院前1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出血、皮疹,散在分布于面颊部、双手背,伴全身乏力;7个月前皮疹加重,弥漫分布颜面部、颈部、双手背,四肢无力,行左侧三角肌肌肉活组织检查示:小灶性溶解变性,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轻度增生,临床诊断为“皮肌炎”,激素治疗后皮疹略有改善;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40℃,全身肌肉疼痛,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查体

例1 四肢肌肉明显萎缩,双上肢近端肌肉挤压痛。四肢近端肌力Ⅳ级。 住院期间体温反复升高,多于中午出现,最高达39℃,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自发病来体质量减轻约9 kg。 例2 四肢肌肉无压痛,肌力Ⅳ级。实验室检查:WBC 13.7×109/L,中性粒细胞占92.5%,血红细胞沉降率49 mm/1 h,CK及CKMB正常,自身免疫抗体全套正常。

辅助检查

例1 WBC 9.0(正常参考值4.0~10.0)×109/L,中性粒细胞占78.4(正常参考值50.0~70.0)%,血红细胞沉降率106(正常参考值0~15)mm/1 h,CK及CK同工酶(CKMB)正常。四肢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自身免疫抗体全套中只有抗核抗体不正常,滴度为1:320(正常参考值为1:100),余均正常。 18F-FDG PET/CT(美国GE Discovery LS16型)显像示:枕部、双上肢内侧肌群、左侧冈下肌、右侧竖脊肌、双侧臀肌、右侧髂内肌、双侧大腿后部肌群、右侧小腿外侧肌群多发结节状、片状不均匀放射性异常浓聚灶,SUVmax为2.6~8.4(图1a~1c); 例2 四肢肌电图:肌源性损害(活动期),上下肢周围神经轻度损害。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例1 诊断为多发性肌炎。左大腿活组织检查:左大腿切开后流出多量脓性分泌物,涂片检查示抗酸杆菌(++++);病理示:各肌束结构欠清,可见轻一重度圆形或长条形萎缩肌纤维,较多肌纤维溶解坏死,见再生肌纤维,内核纤维增多,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水肿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图1d);抗酸染色强阳性(图1e)。最终诊断为多发肌肉结核 例2 为明确诊断,行18F-FDGPET/CT显像,结果示:四肢、肋间肌、双侧腰大肌及骨盆肌肉等弥漫性不均匀代谢增高,sUVmax为3.0~7.1,相应部位CT见肌肉肿胀,密度减低,肌间隙模糊(图2a)。PET/CT显像次日加行腹部增强CT扫描示肌肉强化减低,肌间隙模糊(图2b)。最终诊断:全身肌肉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右侧股四头肌活组织病理检查:间质小血管增生,大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另见上皮样结节,未见坏死,考虑特异性肉芽肿;特殊染色结果:抗酸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过碘酸乌洛托品银染色(-),综合考虑为结核可能性大。

诊治经过

例1 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症状好转。 例2 患者抗结核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

【其他】


【讨论】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急剧回升,肺外结核病如心肌结核、脾结核、皮肤结核、喉结核等均有报道,但发生于四肢软组织(包括肌肉组织及肌腱等)的结核少见,临床易误诊。软组织结核多见于20~30岁的青壮年,半数以上患者合并肺或其他处结核病变,一般发病较缓慢,病程多在1年左右。存在多发病变或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活动性结核的患者可能有发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症状;局部的主要症状是疼痛、肿块和功能障碍,常可触到数个散在、大小不等的肿块,当肿块形成脓肿或窦道时,才出现跛行或手指屈伸功能障碍。 苟丽娟等统计了2000年~20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20例肌肉结核患者,其中19例为单发性肌肉受累。本病可累及体内任何肌肉,以四肢肌肉较多见,腓肠肌最多,躯干肌肉次之,头颈部肌肉更少。肌肉结核早期常为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主要是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可找到结核杆菌。 肌肉结核的诊断比较困难,若合并肺内活动性结核则有助于诊断。确诊依靠病灶病原学诊断和病理检查,抗结核治疗有效。肌肉结核的18F-FDG PET/CT显像文献报道较少。Yago等认为18F-FDG PET对“冷”脓肿形成的软组织结核具较特异的表现:周边中等放射性浓聚,而中央干酪坏死区低浓聚。不过本组2例患者PET显像无明显“冷”脓肿表现,CT增强扫描也无特异性表现。结核灶因能够摄取18F-FDG而不易于恶性肿瘤相鉴别。 该2例患者年轻、病情反复、病程较长,PET示高代谢部位广泛,但只累及肌肉组织,CT有部分炎性反应的影像表现,因此未首先考虑恶性病变。Kim等用双时相FDGPET显像对肺结核病变进行研究,发现病灶延迟相SUVmax,高于早期相SUVmax,两者差值的百分数在活动性结核中高于非活动性结核,认为该值是预测结核活动性的一个潜在指标。 本研究的2例患者均未行双时相显像,若充分考虑双时相显像活动性结核灶与一般炎性病灶的不同表现,对本病的正确诊断,以及其与非特异性炎症、皮肌炎等的鉴别可能有帮助。皮肌炎有皮疹、Gottron丘疹等皮肤改变,可有皮损。本文第2例患者曾出现皮疹,继而伴肌炎表现,因此临床曾误诊为皮肌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还常累及多种器官,伴发肿瘤及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氨基转移酶和醛缩酶有改变,而本组病例CK及CKMB均未见异常,且自身免疫抗体全套未见明显异常,可有助于鉴别。 总之,对反复发热而抗感染效果不佳、肌肉多发病变的年轻患者,如18F-FDG PET/CT表现为全身肌肉多发广泛代谢增高,建议行延迟显像、cT增强扫描及实验室相关检查,考虑肺外结核的可能,以减少误诊。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