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服中药外用挂线疗法治疗先天性耳前瘘1例
发布人:
4****5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6-10-20 11:41
关注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男,6岁
现病史
自出生后,双侧耳轮前上方有一粒芝麻样大小孔,1岁后小孔变成灰黑色,挤压时有分泌物排出。近2周来发热,耳前瘘孔红肿、热痛,由家长带来我院诊治。
查体
体温38.2℃,双侧耳轮前上方有绿豆大的脓痂,瘘孔周边红肿光亮、按痛,耳郭及面部有些肿胀,舌苔薄黄,脉弦数。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109/L,中性0.80。
【诊治过程】
诊治经过
辨证诊断为肝胆湿热,疮毒瘀滞。治疗当以清肝利胆,活血化瘀,解毒透脓为主。内治处方:水牛角泻肝汤加减。水牛角12g(先煎)、柴胡10g、赤芍10g、大青叶10g、皂角刺10g、天花粉10g、野菊花10g、板蓝根12g、龙胆草6g、黄芩6g、生地10g、石膏12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100mL,分2次温服。外治处方:局部用外洗1号熏洗后,用消炎水外敷瘘疮,2次/d。外洗1号组成:大黄30g,白鲜皮30g,甘草30g,九里明30g,防风30g,荆芥30g。制作方法:上药研末和匀,分包,每包15g。功效:祛风止痒,清热解毒。用法:用外洗1号1包冲开水500mL,用纱布过滤之后,用温药汁熏洗。消炎水组成与制作法:青黛1000g,土银花1000g,九里明2000g,紫花地丁1000g,甘草1000g,荆芥500g。上药加水24L,煎至6L,装瓶备用。复诊治疗服上药2剂和外治后,身热退,瘘孔肿痛减少,脓痂脱落、渗黄色浓汁,舌红,脉弦数。热邪虽减,肝胆湿热未尽,续以清肝利胆,解毒透脓法。水牛角12g(先煎)、柴胡10g、白芷10g、野菊花10g、皂角刺10g、天花粉10g、川足1条、龙胆草9g、栀子6g、生地10g、生甘草6g、板蓝根12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100mL,分2次温服。外治法同上。三诊治疗服药3剂和外治后,精神好转,瘘孔红肿渐消,无渗浓汁,只有一些血水样分泌物,舌淡红,脉细弦。炎症渐除,正气未复,以托里扶正法调之。生黄芪12g、柴胡9g、白芷10g、板蓝根12g、皂角刺10g、威灵仙10g、太子参10g、淮山12g、生地10g、生甘草6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100mL,分2次温服。外治法:采用挂药线封瘘法,先用消炎水冲洗瘘道口,消毒棉签擦干,再用红蓝药捻插入瘘管,回春散盖贴,隔天换药1次,共换药10次。红蓝药捻组成:***30g、明矾30g、雄黄10g、乳香6g、朱砂10g、冰片6g。制作法:将***、明矾二药研成细末,入小罐内至青烟尽白烟起时,停火放在地面上一夜,取出研末,加朱砂、雄黄、乳香、冰片共研细末,米糊为条。回春散组成:大黄9g,田七15g,荜拨6g,红条紫草12g,僵蚕6g,元明粉9g,半夏6g,地丁6g,生南星6g,血蝎9g,蟾酥1g。上药研细末和匀,加蜂蜜调和为膏。经上药及挂线疗法治疗20d而愈,随访2年未复发。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