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小腿广泛多发血管球瘤长期随访一例

w****w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26 15:00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女,52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女,52岁,
因“左膝周围间断疼痛9月”入院。

现病史

患者在1998年至2014年间先后经历了6次手术(表1)。1998年11月患者因左小腿反复疼痛20余年首次就诊于我院,体检发现左小腿前内侧“大头针”试验阳性,手术探查发现0.1CM~0.2CM×0.1CM~0.2CM大小的肿瘤,具体数量不详。术后1个月出现左膝外侧疼痛,术中在左腓骨头周围发现1枚黄豆大小肿瘤,术后疼痛消失;2006年患者再次出现左膝疼痛,手术探查发现肿瘤,具体大小和数目不详,术后疼痛消失。 2013年患者感左小腿近端和窝疼痛,X线见左股骨下段后侧明显压迹形成,MRI、CT可见左股骨下段后侧有一肿块紧贴股骨表面,大腿后方肌群内有一哑铃形肿块(图1),遂于当地医院手术切除小腿前内侧和大腿后方肌群内肿块。术后20天因小腿近端仍然疼痛再次手术,术中因瘢痕组织粘连严重,分离腓总神经过程中致其损伤。术后9个月患者疼痛难忍,间歇性跛行,夜间无法睡眠,精神状况极差,来我院进一步就诊。

查体

患者行走呈跨越步态,左下肢萎缩,左足背伸不能,左膝外侧和窝区域“大头针”试验阳性,但冷**正常。MRI可见股骨后方有多个类圆形肿块,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表现(图2)。术中见一大小约5CM×2CM肿块紧贴股骨后侧表面,内含多个黄豆大小肿瘤,血管周围有一直径约0.7CM肿块,肿瘤表面呈深紫色,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为保证彻底切除肿瘤并考虑到患者左腓总神经已失去功能,遂行窝部软组织扩大切除术并左腓总神经和腓骨头切除术,最后行外侧副韧带重建术。术后探查切除组织找到6枚黄豆大小肿瘤,纤维假包膜完整,切面呈黄色或红色,可见出血坏死,病检证实为血管球瘤(图3~6)。患者术后疼痛消失,随访10个月未诉疼痛,现生活质量良好(图7),拟择期行左踝关节功能重建。

【其他】


【讨论】 血管球瘤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但主要集中在四肢远端,例如手指、手掌和足底,以甲下多见。对于心脏、颈静脉球和迷走神经的血管球瘤,现更倾向于称为副神经瘤,已证实这类肿瘤细胞起源于APUD细胞。血管球瘤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局部压痛(大头针试验阳性)、肢体疼痛和冷**敏感的“三联征”。但MGT的临床表现不同于血管球瘤,主要表现为疼痛和压痛,冷**不敏感,部分患者可无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症状。也有学者发现部分MGT患者无疼痛但有轻度压痛表现。 文献报道MGT占血管球瘤的10%。MGT好发于四肢和躯干皮肤,但深部组织MGT十分少见,文献主要集中于散在病例报告。Anakwenze等报道22例MGT,仅有2例位于深部组织。本例患者属于深部组织MGT,具有肿瘤体积小、分布广泛、位置隐蔽,毗邻重要血管、神经,手术次数多、瘢痕组织增生明显,随访时间长,手术效果满意的特点,临床较少见。 MGT起病较早,可先天发生或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外伤是其诱因之一。对于MGT的病因,目前有学者主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学说,认为MGT具有家族遗传性。Anakwenze等报道22例MGT,其中13例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Boon等认为MGT的病因可能与1p21-22基因突变有关。Blume等报道了一个家族有4代成员罹患MGT,他们认为MGT具有如下特点: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或后天获得;局部或弥散分布;无疼痛但轻度压痛;质软、无包膜;血管不规则扩张;含少量球细胞。他们的研究主要基于皮肤MGT,而对深部组织的MGT并没有分析研究,且皮肤MGT的临床特点与本例患者及其他学者报道的并不相同。因此对于深部组织MGT的病因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尚须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MGT的复发率可达到5%~50%,其原因是手术切除不彻底?还是原已存在的肿瘤未被发?或是新发的肿瘤?临床上很难鉴别。Theumann等认为术后1年内复发与切除不彻底有关,术后1年后复发则可能是新发肿瘤。本例在第2次肿瘤彻底切除后8年才复发,第3次手术后7年又复发均属于新发肿瘤,第4次术后1年内2次复发则可能与肿瘤位置深、隐蔽,分布散在,术中寻找困难而造成切除不彻底有关。因此在综合分析手术史后,患者第6次手术采用窝软组织扩大切除术方案,随访10个月以来,目前无复发迹象。 超声和MRI对于MGT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肿瘤在B超上显示为均一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多普勒彩色超声可显示瘤体内丰富的血流信号。超声确诊血管球瘤的阳性率为86%~100%,可发现直径仅为0.19CM大小的肿瘤。Glazebrook等认为超声在MGT的诊断中比MRI更具优势,患者可以根据疼痛部位实时引导超声探头定位。但他们随后研究发现MRI可显示直径<0.1CM的肿瘤且增强后均匀强化。血管球瘤在MRIT1加权相上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本例患者符合上述MRI表现。 Theumann等研究24例复发血管球瘤的MRI,发现瘢痕组织在T1加权相上一般为低信号,T2加权相上为低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有19例不强化,可与血管球瘤相鉴别。MGT的病理学表现与血管球瘤相同。肿瘤主要由丰富的毛细血管以及血管周围大量的瘤细胞组成,有假包膜形成,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红色。HE染色见瘤细胞呈巢状或束状排列,胞质淡嗜伊红色,胞核居中,细胞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vimentin(+),SMA(+),间质血管CD34(+),部分可出现actin(+),S-100(-),HMB45(-)。血管球瘤组织学分型有球血管瘤、实体球瘤和球血管肌瘤三种亚型。Lee等研究152例血管球瘤的病理特点,发现在仅有的4例MGT中3例属于球血管瘤,1例属于球血管肌瘤。本例组织学分型上属于球血管瘤,与上述文献报道相符。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血管球瘤为良性肿瘤,但也有少数恶性变的研究报道。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体积较大,位置深,呈多中心分布,浸润性生长,可位于内脏器官。恶性血管球瘤大约占血管球瘤的1%~5%,组织学上表现为中度到高度核级,核深染,染色质增粗,可见有丝分裂象。孙昆昆等报道1例恶性血管球瘤,镜下见肿瘤呈分叶状,中间可见出血、坏死,肿瘤破坏周围肌肉和骨组织。Folpe等认为恶性血管球瘤的诊断应至少满足以下标准的一条:肿瘤位置深且体积>2CM、非典型核分裂象,中度到高度核级且核分裂象>5个/50HPF。Hayashi等曾报道了1例小腿MGT最后发生了恶变。MGT因其特殊的临床特征,是否有恶变风险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研究。 血管球瘤鉴别诊断主要包括血管瘤(特别是蓝色橡皮疱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等。深部组织MGT因其位置深,不具有“三联征”表现,患者主要因疼痛就诊。因此其诊断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报告综合分析。 手术切除是治疗血管球瘤的惟一方法。笔者以为术前先行大头针试验广泛探查肿瘤部位,再通过超声进一步判断肿瘤位置,最后通过MRI明确肿瘤性质以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后再行手术治疗可以防止MGT的漏诊。MGT手术的原则是宁缺毋欠,术中在确保重要血管和神经无损伤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必要时进行扩大切除,对于已失去功能的神经可予以切除。有学者建议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包膜,甚至扩大切除部分软组织可以减少复发。总之,MGT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引起首诊漏诊且术后复发,需要多次手术,给患者不仅增加了繁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因疼痛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