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案一例
发布人:
一***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6-12-17 22:39
关注
【病案介绍】
主诉
汤XX,40岁,教师。1983年8月10初诊。
病者素体偏胖,痰多。
现病史
最近发作头眩晕,欲呕吐,心悸动而烦,肢冷形寒,大便稀软,甚则腹痛泄泻脉缓而弱,舌苔白润。
【其他】
【用药处方】
茯苓15桂枝10白术10法半夏10陈皮10炙甘草5,嘱服2剂,水煎服。二诊,8月12日。服2剂后,自觉眩晕有所缓解,心慌悸动仍作,大便仍稀,出汗,脉缓弱,舌白润。守原方加天麻10、柏子仁10刺蒺藜10,嘱服5剂。三诊,8月17日。服前方后,眩晕基本控制,惟头痛怕风,脉舌如前。守8月10日方加川芎6、羌活5、刺蒺藜10,服5剂后诸证悉平。一年多未发病。按:眩晕一证,从阳虚水气上逆之机推论,必有心悸,头眩,肢冷,恶寒;或脾胃虚寒之肠鸣腹泻等,其病机均是中焦阳阳虚,水不化气,温阳化水是其主要治疗***。本案素体偏胖,属脾虚痰湿之体。眩晕发作系体质之内因,体虚容易招致外感,故于苓桂术甘汤中加祛风药,未易方而病愈。
【讨论】
为活跃本版学术讨论氛围,本人将陆续推出病例讨论贴,其中有名家的医案,也有本人在临床中的病例,或者是本人正在治疗中的病例,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支持,各抒已见,踊跃发言讨论!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全部评论
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
用苓桂术甘汤合理中汤加减啊!!!
我发个方子,供个位参考一下. 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党参15g黄芪30g陈皮10g干姜10g车前子15g龙骨30g木力30g 苍术10g甘草6g
【讨论】眩晕案一例 汤XX,40岁,教师。1983年8月10初诊。 病者素体偏胖,痰多。最近发作头眩晕,欲呕吐,心悸动而烦,肢冷形寒,大便稀软,甚则腹痛泄泻脉缓而弱 由现有条件来看我还是比较支持患者素有痰湿导致脾阳不振一至清阳不升而至眩晕,就说这两句吧本人是初学者有说的不队的请大家多指教至于处方本人还不会开谢谢这个网站确实办的挺好滴
多谢一尘 斑竹的病案,如此的学习方式很好,拓展了思维,增加了交流 希望以后能多些常见病的病历讨论,因为常见所以常用
已解密,让大家看看~~~
原帖由 888888 于 2006-6-15 13:07 发表 分析: 素体肥胖,饮食不节,久则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湿较重,久则伤津耗气,痰湿为阴邪,日久损耗阳气,可出现中阳 不足;痰湿又可致脾虚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痰湿 ... 支持!!!
另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泛滥之水归其宅,故加龙骨.牡蛎居水中,性能胜湿,并龙骨利水安神.” 也许龙牡外用或者内服作用于胃肠有收敛除湿之效,但是上面的解释诸于龙属阳而潜于海牡蛎居水中胜湿是否只是一种比喻而已?龙骨利水,怎么解释? 其实,这个病案,我是看到形寒肢冷,腹痛泻泄,而认为不是外感风寒,而是阴寒内盛的. 以上这些是我引用自<<本草经三家合注>>的.本人临床多用于水气上泛引起的心悸,效果不错.不当之处,也请大家多多指教. ]
其实这个肢冷形寒,寒从何来,我也很头痛。总觉得证据不足,可能分析力还差一筹吧。而内有痰饮大家大都比较一致,也许差不多是这样吧。 但是既然开始答题,总要说个答案,不能空着,这是应试的原则。呵呵,开个玩笑。 不过我真的有过多次因为穿得太凉快结果被寒风吹得出现已上几乎所有症状(除了心悸动)的生活经验,应该属于外感吧,所以特意提出小青龙汤来提醒大家,虽然这个病案非常象阳虚水停,但是外感风寒也有成立的可能。 从这个病例题的题干来看,答案并非只有一个,只要言之成据,就可以成立。这也是斑竹给很多同志都加分的原因吧。 谢谢ak123的精彩发言!欢迎大家热烈提出不同意见。 但是我对下面一段话不太肯定,希望能够给出详细一点的阐述或者指出出处。 “另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泛滥之水归其宅,故加龙骨.牡蛎居水中,性能胜湿,并龙骨利水安神.” 也许龙牡外用或者内服作用于胃肠有收敛除湿之效,但是上面的解释诸于龙属阳而潜于海牡蛎居水中胜湿是否只是一种比喻而已?龙骨利水,怎么解释?
分析:此患者素体肥胖,乃多痰多湿之体,加之平素痰多是为病机;痰浊中阻,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湿蒙蔽清阳,故头眩晕,中焦气机阻滞则欲呕吐,浊痰扰动心神而心动悸且烦,脾阳遭湿蒙,则运化失司,失于温煦,故肢冷行寒,大便稀软,甚则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脉缓而弱,舌苔白润,是为痰浊中阻,脾虚为本痰,痰浊为标! 治法:温中醒脾,燥湿驱痰 苓桂术甘汤为主佐腥脾之白豆蔻,砂仁,加温痰之干姜,白芥子 讨论: 小青龙汤对该患者适用吗? 我觉得大家都不是中医初学者,都明白中医方剂只要加减剂量及药味,治疗方向就会发生转变!所以不必拘泥于书本(外寒里饮),其中无非麻黄发汗利水疗表邪,但是细想,湿邪随汗而发,也没什么不妥之处!因此不必拘泥. 真武汤适合吗? 真武汤壮肾中阳,从理论上分析,该患者病位在脾,实则未损及肾阳,如照书上似乎不妥?但肾为元阴元阳,温肾即可暖脾,脾暖则湿化.并且温肾阳又可防脾损日久伤及肾阳! 呵呵!这就是中医的玄机啊! 大家踊跃讨论.......... ]
我试着替巍子兄回答吧.说的不好.希望巍子不要K偶 你说的有道理.中医临床最好不要受书籍的拘束.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并不适合临床.小青龙并取其温化水饮之功.麻黄有解表且能行水之上源.但这里主要取其行水之功. 目前阳气不足尚无明显的论断.假设阳气被困亦能出现肢冷形寒.二陈桂枝等属亦可调理中焦运化.我觉得要么就是原方.原方有加减的,就不应该用原方的治疗思路去理解他.
原帖由 巍子 于 2006-6-15 12:59 发表 病者素体偏胖,痰多。最近发作头眩晕,欲呕吐,心悸动而烦,肢冷形寒,大便稀软,甚则腹痛泄泻脉缓而弱,舌苔白润。 分析:最近发作,考虑为外寒内饮。外感于寒,故肢冷形寒;饮阻于中,清阳不升,故眩晕欲呕; ... 巍子老师的评论很有见的,平素学生也常看到巍子老师发表的网上评论,很是敬佩.但在这个病例中,似乎有失之毫厘之憾.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下面是我对此病例的分析. 此患者是阴寒兼有水气之证.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形寒肢冷,沉重疼痛;内盛于里,则腹痛自利.水气上泛,则头昏眩晕;水气停于上焦胸肺,则痰多喘咳;水气停于中焦胃腑,则呕而或下利;水气停于下焦膀胱,则小便不利.故用真武汤温阳化水以治之.用附子温壮肾阳,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生姜宣散水气,芍药敛阴兼以止痛.另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泛滥之水归其宅,故加龙骨.牡蛎居水中,性能胜湿,并龙骨利水安神. 茯苓18g 生白芍12g 生白术15g 制附子10g 生姜12g 生龙骨24g 生牡蛎24g ]
少阴病......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阳虚水气内停证。我的话用真武汤原方。 ]
]
原帖由 888888 于 2006-6-15 13:07 发表 分析: 素体肥胖,饮食不节,久则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湿较重,久则伤津耗气,痰湿为阴邪,日久损耗阳气,可出现中阳 不足;痰湿又可致脾虚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痰湿 ... 都被你说了.除此.我认为可以考虑 阳虚眩晕 因阳气不足,清阳不能升达至头故眩晕 治法:宜温阳补气 方药:理中汤.参附汤 ]
查色按脉首辩阴阳.证是阴证.为阳虚水泛.上凌心脑之阳.以西医来辩是心脏有病导致大脑缺氧. 证.眩晕.水湿阻扼清阳 治则.温阳化饮.益气健脾.交通心肾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60g白术30g桂枝15g五味子12g熟地30g山芋肉12g半夏15g附子15g细辛9g人参9g陈皮12g干姜12g炙甘草30g薤白15g
先占个位子等一下再写. 我觉得可以用吴茱萸汤加减 回来了,续上. 病者素体偏胖,痰多。最近发作头眩晕,欲呕吐,心悸动而烦,肢冷形寒,大便稀软,甚则腹痛泄泻脉缓而弱,舌苔白润 分析:首先先提点建议.写病历最好把主诉写在前面.像上面的描述.容易限制别人思路.肥胖无非也只是佐证痰湿. 痰湿困于中阳.运化失常故欲呕,大便稀软.舌苔白润.阳气受阻则肢冷形寒.腹痛泄泻.(不通则痛).阳不升于清空,则头晕.清阳不上,浊阴不降.在中焦而言是相辅相成的.我记得有句话意思是上下焦皆病当调理中焦. 治法:化痰建中.升清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加半夏川芎 加半夏助化痰湿.川芎一可升清,二配伍诸药上下宣通中焦. 〖方源〗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组成〗 吴茱萸一升,汤洗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生姜切,六两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临床报道:用吴茱萸汤加桂枝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22例,伴恶寒,四肢不温者,加炮附子;呕多加法半夏;气虚加黄芪,每日1剂,一般服3剂即可改善症状,结果:痊愈20例,好转2例(新中医,1990;4∶18)。 ]
其实单从该病案简单几句叙述要搞清病机是很难的,毕竟不是亲自诊治。该病案缺少很多重要的症状,比如有无咳喘;形寒具体是多少天,如果平时就有,近期是否加重,加重多久;舌象也不全,小便也没说,饮食也没谈到。所以我觉得很多医案如果只看前面小部分实在是云里雾里,往往需要结合后面作者自己对病机的阐述,还要根据方药及效果以方测证及症。
原帖由 一尘 于 2006-6-15 10:01 发表 汤XX,40岁,教师。1983年8月10初诊。 病者素体偏胖,痰多。最近发作头眩晕,欲呕吐,心悸动而烦,肢冷形寒,大便稀软,甚则腹痛泄泻脉缓而弱,舌苔白润 分析: 素体肥胖,饮食不节,久则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湿较重,久则伤津耗气,痰湿为阴邪,日久损耗阳气,可出现中阳 不足;痰湿又可致脾虚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气不降,可出现眩晕; 脾阳虚累及肾阳,可出现肾阳虚症状——肢冷形寒,大便稀软,甚则腹痛泄泻脉缓而弱。 脾阳不足,日久子病及母,可致心阳不振,出现心悸动。 痰湿得温则行,遇冷则停。故可以适量加重温补的药物。 诊断:(包括证型) 眩晕——痰湿中阻,脾肾阳虚。 治则: 温补脾肾、化痰行湿。 方药: 实脾饮、半夏白术天麻汤。 附子、干姜、桂枝、川朴、白术、木香、草果、大白、云苓、半夏、天麻、陈皮、甘草、生龙牡。
病者素体偏胖,痰多。最近发作头眩晕,欲呕吐,心悸动而烦,肢冷形寒,大便稀软,甚则腹痛泄泻脉缓而弱,舌苔白润。 分析:最近发作,考虑为外寒内饮。外感于寒,故肢冷形寒;饮阻于中,清阳不升,故眩晕欲呕;水气上干心阳,故心悸动而烦;寒湿侵犯中焦,脾胃升降运化失常而泄泻,寒邪束缚阳气不通则痛。感寒故脉缓,脉弱为气阳亏虚。舌苔白润,寒湿之象。若素体阳虚,则多舌体胖大而质淡,现在舌体舌质未知,所以我认为此寒乃新感外寒,痰饮则早伏于体内。 诊断: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之眩晕 治则:散寒解表,温化痰饮 方药:小青龙汤合二陈汤合泽泻汤 法夏10克 生麻黄6克 细辛5克 甘草5克 桂枝15克 泽泻15克 生白术20克 陈皮8克 茯苓20克 生姜6克 干姜6克 不用芍药五味子,因为没有明显咳喘。重用白术,一则健脾化湿,二则补脾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