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原发性子宫淋巴瘤少见影像表现1例

发布人:

r****n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7-09-18 16:29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女,66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女,66岁。
因持续性下腹部胀痛15d余入院,

辅助检查

妇科B超初步疑诊宫颈癌。CT检查示:子宫体积增大,子宫颈、体部见多个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晰,内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肿块呈轻度强化(图1,2),病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 MR显示子宫体积增大,子宫颈、体肌层内见数个融合的类圆形异常信号影,病灶信号相对均匀,T2WI矢状位示宫颈及子宫黏膜连续,黏膜线呈受推压改变(图3),Gd-DTPA增强扫描后肿瘤病灶强化程度低于正常子宫肌层,呈轻度强化表现,因此病灶边界清晰显示(图4),病灶内见片状的无强化区。DWI上肿块呈明显高信号(图5),ADC值为0.65×10-3mm2/s。未见明确盆腔淋巴结转移征象。患者于本院行分段诊刮:未见明显异型细胞,间质内查可见灶性增生的B淋巴细胞,不排除B细胞性淋巴瘤可能。随后患者行宫颈肿块穿刺活检,大体病理结合免疫组化考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倾向生发中心型(图6)。

【其他】


【讨论】 原发性子宫(宫颈/宫体)淋巴瘤非常罕见,国内外文献中多为个案报道,且多从临床及病理角度探讨,关于影像学表现特征的报道甚少。原发性子宫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为常见。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人类免疫病毒有一定关系。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多见,患病年龄多位于36~60岁,中位年龄42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异常**出血,肿块较大时有腹盆部不适、盆腔包块、腰背痛等。 原发性子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镜下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异常增生,呈弥漫性或巢团状浸润子宫间质乃至子宫肌壁全层,但子宫内膜、宫颈黏膜较完整;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大小较一致,核浅染或呈嗜碱性,染色质粗。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20呈阳性表达。由于子宫淋巴瘤起源于子宫间质,病变初期仍然能保持正常的宫颈鳞状上皮结构,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低,因此确诊主要依靠组织活检。原发性子宫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本病和对病变进行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结上述病例及以往文献报道,原发性子宫淋巴瘤在CT主要表现为密度相对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以实性成分为主,偶可见小囊变或坏死区,钙化灶少见;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盆腔、腹膜后及腹股沟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原发性子宫淋巴瘤的MRI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病灶部位及范围:病灶位于宫颈部时可见宫颈明显增粗,宫颈黏膜完整,宫颈基质以及子宫结合带无侵犯。病灶位于子宫体部时子宫肌层明显增厚,子宫内膜线完整,常表现为受压或推移改变,矢状位T2WI可以很好显示内膜线的完整性。这与子宫淋巴瘤起源于子宫间质,往往没有腺结构的破坏宫颈基质环和子宫黏膜常不受累有关,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子宫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对子宫淋巴瘤的诊断以及与其他子宫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2)病灶形态及信号特点:子宫淋巴瘤在T1WI上常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病灶信号相对均匀,坏死、囊变、出血少见,而本例病灶中出现了坏死,这可能是由于瘤体巨大而血供不均所致。在DWI上,肿瘤则呈显著高信号,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间隙小,加上细胞胞质少,而导致细胞内外的水分子扩散受限所致。增强扫描后病灶呈相对均匀的轻中度强化,强化呈较正常子宫肌层低,较大的肿瘤内常可见多个结节灶,这可能与肿瘤细胞的不同堆积程度有关。 综上所述,本例病灶中出现了以往文献报道中较少出现的坏死征象,并且原发性子宫淋巴瘤十分少见,因此临床中极易误诊为子宫颈癌或子宫肌瘤伴坏死。Lee等通过实验得出子宫肌瘤和宫颈癌的ADC值分别为(1.15±0.18)×10-3mm2/s、(0.99±0.18)×10-3mm2/s,均远远高于本例原发性子宫淋巴瘤的ADC值0.65×10-3mm2/s。另外,仔细观察可发现本例病灶其他的一些典型影像表现,如MR矢状位T2WI示子宫及宫颈黏膜线存在、DWI呈显著高信号以及肿块巨大伴瘤内多结节灶等。因此,提高对本病的全面认识,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极其重要。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