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0
0
收藏
分享

一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面部真菌性溃疡

发布人:

q****4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7-03-29 17:05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19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男,19岁

现病史

于2013年10月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达40℃,当地医院诊断为白血病,治疗后效果欠佳。以“确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4个月余,拟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于2004年2月8日转入笔者单位。

【诊治过程】

诊治经过

入院后行骨髓细胞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后确诊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给予长春新碱一**一环磷酰胺一左旋门冬酰胺酶.柔红霉素治疗方案诱导缓解后,给予长春新碱一**一柔红霉素、依托泊苷一阿糖胞苷方案强化治疗及6次腰椎穿刺鞘内注射治疗。与其父行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分辨配型,6个位点相合,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应用兔抗人胸腺细胞Ig及环孢素A强力免疫抑制剂,患者面部出现痤疮。皮肤科会诊后给予碘伏涂抹,姜黄消痤搽剂外用,稍好转。行父供子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应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及吗替麦考酚酯。移植术后第2天,患者面部出现红肿疼痛,局部皮温增高。第3天后双侧面颊及颈部逐渐出现多个孤立散在的黑褐色类圆形硬痂,质硬、呈凹陷性、无触痛。硬痂周围皮肤红肿.局部皮温较高,触痛明显,边缘有少量淡黄色黏稠样分泌物。移植5 d后数个硬痂逐渐融合,痂皮边缘翘起,与创基分离,内可见淡黄色黏稠分泌物。 皮肤科会诊后行痂皮病理检查并行分泌物涂片检查,提示黑曲霉菌感染。给予伏立康唑联合***拉宁、亚胺培南/两司他丁抗感染治疗,应用两性霉素B局部涂抹。部分痂皮脱落,残留凹陷性溃疡,面积最大者5 cm×5 cm,最深处低于皮肤表面5 mm,内可见少量淡黄色黏稠分泌物,残余创面散在出血。注射血凝酶止血,局部凝血酶粉外敷,效果欠佳。 为加强治疗面部皮肤真菌感染后并发的巨大溃疡,从血液科转入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治疗。隔离患者,防止外源性感染发生。遵血液科医嘱继续应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悬浮红细胞补充Hb,全身应用伏立康唑抗真菌、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及**利尿等。因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较慢,转人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后血小板计数仍低于50×109/L,属手术扩创禁忌证。 多次取创面分泌物和坏死组织行细菌和真菌培养,仍提示为黑曲霉菌感染;血液微生物培养未提示感染。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继续上述全身治疗。溃疡局部采用保守换药处理,根据溃疡进展情况分步骤治疗。碘伏消毒创面,用灭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擦拭创面残余的碘伏液体,干纱布擦干创面。于痂皮坏死部位喷涂痂皮软化剂(液体敷料,商品名赛肤润)软化痂皮,保持创面湿润,促使痂皮脱落,每2小时1次。适量多黏菌素B软膏涂抹创面,尤其是痂皮脱落的溃疡创面,防止外源性感染,每12小时1次。 暴露创面,避免刨面沾水。黑色坏死痂皮全部脱落后(移植术后第15天),残余皮肤溃疡创面呈火山口状、底部凹陷、边缘清晰,有少量淡黄色分泌物,基底部为黄白色坏死组织,边缘可见粉红色肉芽组织,触之可见少量渗血。创面分泌物及坏死组织细菌培养未见细菌感染。后停用多黏菌素B软膏及液体敷料,将纳米银抗菌凝胶(商品名斯丽凯)和促进组织生长的重组牛bFGF凝胶(商品名贝复新)混合均匀涂抹于溃疡表面,每日3次。继续暴露创面,避免沾水。应用远红外线灯照射溃疡面4周,眼罩保护双眼,每日2次,每次1 h。 治疗期间,患者多次出现间断发热,最高达39℃,给予物理及药物退热对症处理。上述方案治疗4周后,溃疡逐渐愈合,病情稳定,准予出院。出院后随访1个月,患者溃疡呈瘢痕性愈合,无渗出、糜烂等,周围皮肤无红肿。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