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暴发性紫癜一例
发布人:
g****g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29 10:32
关注
【病案介绍】
主诉
患儿,女,70 h
因“发现大腿皮肤瘀斑1天余”入院。
现病史
患儿系第4胎第4产,孕35+6周,自然分娩,羊水Ⅲ度混浊,量中,脐带、胎盘正常,出生体重2300 g。否认产伤、窒息史。生后38 h换尿布时发现右大腿约5 cm×7 cm 瘀斑,生后42 h 发现左大腿约3 cm×2 cm瘀斑,病程中无发热、气促,无呕吐、腹泻及血便,无尖叫,抽搐等。家族史:父母均35岁,农民,体健,否认家族中血栓及紫癜病史。患儿有1胞兄,8岁,体健;1胞姐,生后第2天双大腿有类似病史,生后10天死亡,死亡原因不详;另1胞姐生后数小时死亡,死亡原因不详。
查体
T:37.℃,P:135次/分,R: 40次/分,BP: 70/45mmHg
,体重2150 g,头围30.5 cm。早产儿外貌,反应可,哭声有力,颜面、躯干皮肤轻度黄染,双侧大腿外侧各见一瘀斑,右侧约5 cm×7 cm,左侧约3 cm×2 cm,均质硬,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触摸时患儿哭闹,双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前囟大小约2 cm×2 cm,平软。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存在。
【诊治过程】
诊治经过
血常规:白细胞20.6×109/L,红细胞4.8×1012/L,血红蛋白170 g/L,血小板9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2,C反应蛋白<10 mg/L。尿便常规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223.6 μmol/L,直接胆红素10.0 μmol/L,间接胆红素213.6 μmol/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血气、电解质、肾功能、空腹血糖正常。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60 s(参考范围23~ 37 s) ,凝血酶原时间21 s(参考范围9~15 s) ,血浆凝血酶时间15 s(参考范围9~15 s) ,纤维蛋白原0. 59 g/L(参考范围2~5 g/L) ,国际标准化比值1.78( 参考范围0.8~1.4) 。D-二聚体11647 ng/ml(参考范围0 ~450 ng/ml) 。血培养无细菌生长。
入院当天予冷沉淀1 U(主要含有凝血因子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 输注1次,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患处,制动双下肢,补充维生素K1,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偱环,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入院第2天双大腿瘀斑中心处出现3个大疱,取水疱液细菌+ 真菌培养未见细菌和真菌生长。双下肢动静脉B超未见异常。至入院第5天双大腿瘀斑渐缩小,水疱消退,无新皮损出现。
入院第6天复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25600 ng/ml,余基本正常。头颅B超:左侧额叶至颞叶强回声区、右侧顶叶至枕叶强回声区(脑实质出血) ,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未见异常。入院第6天右肘关节出现一约1.5 cm×4.5 cm 瘀斑;;入院第8天左鼻唇沟处出现一约1.0 cm×1.5 cm 瘀斑,左侧牙龈、牙槽变黑,右踝上2 cm以下皮肤均呈黑色,袜套状,皮温凉。
头颅CT:双侧额叶及右侧顶、枕叶脑实质内见片状、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右侧脑质后角受压变窄,约2.9 cm×3.9 cm,累及8个层面。余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欠清,脑实受压变窄;小脑、脑干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颅骨骨质结构完整。入院第8天输血前送检蛋白C、蛋白S活性测定,输注新鲜冰冻血浆50 ml。入院第9 天出现消化道出血和抽搐,家长放弃治疗,出院后次日死亡。
抽血送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行蛋白C活性测定为8.0% (参考范围60%~140%) ,蛋白S活性测定为102.4%(参考范围76%~135%) 。2周后患儿父母、胞兄回院抽血检测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血标本均为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检测) ,结果:父亲蛋白C活性60%,蛋白S活性113%;母亲蛋白C活性51%,蛋白S活性90%;兄蛋白C活性48%,蛋白S活性109%。患儿蛋白C活性明显偏低,其父母及8岁胞兄蛋白C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1胞姐生后第2天有类似病史,故临床诊断:新生儿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
【其他】
【讨论】
暴发性紫癜又名坏疽性紫癜、坏死性紫癜、出血性紫癜。其临床特征为:突然迅速进展的对称性皮肤紫癜,累及全身皮肤,以下肢密集,皮疹可在几小时内由瘀点迅速增大融合为直径数厘米的瘀斑,基底肿胀坚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颜色由鲜红渐变为暗紫色,坏死后成为黑色焦痂,浆液坏死区发生水疱或血疱,可融合为大疱,受累肢体可出现明显肿胀疼痛。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所致的凝血障碍性暴发性紫癜在新生儿期罕见。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为杂合型和纯合型。杂合型多见于30~40岁成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复发性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纯合型临床表现与杂合型相似,发生率1/75万~1/50万,在新生儿期发病罕见,出生后可即有内脏静脉血栓广泛形成,发生暴发性紫癜,皮肤及指趾坏死,多因严重脑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遗传性蛋白C 缺乏症所致的新生儿暴发性紫癜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手段,可予如下治疗:(1) 输注有效血液成分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及补充凝血因子,如新鲜冰冻血浆10~20 ml/( kg·次) ,q 12 h。(2) 抗凝:持续滴注肝素100~200 U/(kg·d)或低分子肝素75 U/(kg·d) 。(3) 外源性蛋白C替代治疗,如人C蛋白浓缩物(商品名Ceprotin,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美国百特公司生产) ,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对严重先天性蛋白C缺乏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比新鲜冰冻血浆或其他抗凝血药物有效。该药用于急性发作或短期预防,起始剂量100~120 U/kg,此后60~80 U/kg,q 6 h。维持剂量45~60 U/kg,q 12 h。长期预防剂量45~60 U/kg,q 12 h。急性发作控制之后,维持血蛋白C的活性谷值大于25%。(4) 对症支持治疗,如皮肤瘀黑处保持赶紧,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纳米凝胶等。
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所致的新生儿暴发性紫癜临床罕见,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知,避免误诊、漏诊发生。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