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其他
1
0
收藏
分享

病理检验为IBD诊断指点迷津

发布人:

w****y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26 15:12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女,24岁

【其他】


【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24岁
【 现病史】 5年前因急性阑尾炎在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后于劳累、寒冷及情绪激动后出现腹痛,多为脐周及右下腹绞痛,排便后可缓解。排便2~3次/天,为黄色成形便及稀便交替,无黑便、便血、黏液脓血便等。发病后伴反复口腔溃疡,2~3月1次,无发热、盗汗、消瘦。间断于外院就诊,考虑阑尾残株炎可能。自行服中药治疗,效果欠佳。4月前于外院行结肠钡灌肠造影示:回盲部管腔不规则变窄,见充盈缺损。结肠镜示:升结肠近回盲部环周不规则溃疡增生性病灶,表面结节样隆起,局部管腔狭窄。病理示:(升结肠近回盲部)黏膜慢性炎伴急性炎,肉芽组织增生,炎性坏死渗出,固有层淋巴组织增生。未予特殊诊治。1月前患者腹痛程度加重,伴右下腹压痛、低热(37.5℃)、食欲下降、嗳气,排便1~2次/天,较前变细。于我院门诊查血沉(ESR)为31mm/h。盆腔增强CT及小肠CT重建示盲肠及阑尾结构显示不清,末段回肠至升结肠形态异常,考虑炎性改变;小肠未见明显异常。予患者加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1g,tid治疗,症状未完全缓解。
【 主诉】 3天前患者腹痛加重,视觉模拟评分(VAS)>8分,伴进食后呕吐胃内容物。1天前患者排暗红色血便3次,无头晕、心慌、乏力,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
【 诊断】 患者入院后,考虑其为青年女性,以慢性腹痛、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低热、口腔溃疡,肠镜示回盲部不规则溃疡及管腔狭窄,诊断考虑CD。但患者有低热,回盲部病灶有增生性表现,表面结节样隆起,不能除外肠结核的诊断。且患者起病后伴有反复口腔溃疡,还须警惕白塞病的可能。患者入院后再次出现活动性出血,肠腔狭窄,复查肠镜溃疡较重,遂行手术治疗并明确诊断。
【 治疗经过】 术后标本大体病理切除回盲部肠管,小肠长17cm,结肠长4cm,末段回肠近回盲瓣处可见深大溃疡4cm×3cm,形态不规则,底面不平,周围见息肉样隆起,切面局部肠壁增厚,质较硬韧。肠管迂曲,浆膜面互相粘连。CD大体病理表现阶段性病变,病变与正常段肠管界限清楚,常见肠壁增厚,浆膜面渗出粘连。典型的CD溃疡为线性纵行溃疡,易出现瘘管。本例标本以深大溃疡为主要表现,肠壁增厚,浆膜面粘连,符合CD表现,但并不能除外结核或血运异常导致的溃疡。术后标本镜下病理较深大溃疡深及肌层,局灶见裂隙状溃疡(图1)。溃疡边界与周围黏膜分界清楚,周围黏膜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结构紊乱呈分支状(图2)。黏膜下层增宽、水肿,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多灶性淋巴滤泡形成(图3)。肌层内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浆膜面多灶淋巴滤泡形成。近溃疡处肠壁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黏膜下层及肌层内神经组织增生(图4)。未见肉芽肿表现。CD镜下病理表现常见全壁炎和全壁淋巴滤泡形成,溃疡较深,特别是可以出现狭窄深凿的裂隙状溃疡。黏膜下层增宽,可因水肿或纤维组织增生所致。神经组织增生和神经节炎也是常见的表现。此外,相对比较特征性的是出现非干酪性肉芽肿,微小无坏死,孤立无融合。本例标本镜下表现比较典型,除肉芽肿外的几个形态学特点都具备,所以CD诊断较明确。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
y****i 新手达人

谢谢楼主分享!让我们口腔科的人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