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其他
2
0
收藏
分享

引发呕血的病因原来是肝豆状核变性

z****1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26 15:10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24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男,24岁,
"反复呕血6个月,再发3小时

现病史

入院前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较大量,伴脸色苍白,胸闷,无头痛,无昏迷。入当地医院求治,急诊CT诊断为肝硬化,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乙肝后肝硬化。给予止血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无再呕血,遂出院。出院后患者一般情况好,可继续工作。此次入院前3小时再次呕血,量大,诉头晕,急诊入我院,以消化道出血收住院。经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未再出血。待患者病情稍稳定后详细查体,结果发现患者有明显的K-F环。结合患者年龄轻,乙肝病史不长,却有明显的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该患者是否为神经科的疾病--肝豆状核变性?我们立即为其查了血清铜蓝蛋白,第二天结果回报为0.14g/L(正常结果为0.26g/L~0.36g/L),符合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为进一步印证,行头颅CT检查,结果发现其双豆状核低密度改变,是肝豆状核变性的又一大佐证。因我院无青霉胺,患者要求转院治疗,随访后得知上级医院明确为其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

既往史

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两年,

【其他】


【病例摘要】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疾病为特点,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肝豆状核变性的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0000~1/100000,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本病在中国较多见。肝豆状核变性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比女性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
【最终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
【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少见,多发生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有肝硬化、角膜K-F环、神经精神症状、血清铜蓝蛋白减低(均低于0.2g/L)。该患者年轻,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CT提示为肝硬化,其神经精神症状并不明显。如不认真查体,没有发现有诊断意义的K-F环,临床医生很容易满足于乙肝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从而导致漏诊。该病例再一次提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仔细查体,不要放过任何疑问,为查清病因一定要寻根究底。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根据青少年起病、典型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病体征、角膜K-F环和阳性家族史等诊断不难。如果CT及MRI有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影像改变,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和尿铜排出量增高则更支持本病。对于诊断困难者,应争取肝脏穿刺做肝铜检测。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
小****医 持之以恒LV5

非常不错的病例,学习了

茹松伟 老年病内科主治医师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