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其他
8
0
收藏
分享

临床病理讨论:发热、睡眠障碍、精神智能异常伴不自主运动

z*********p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6-12-06 21:18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48岁,河南农民。

【病案介绍】

主诉

王××,男,48岁,河南农民。
主因“发热、失眠、精神异常伴不自主运动8个月”于2006-8-6入院。

现病史

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具体不详),多汗,不自主手足不规则运动,清醒时减轻,睡眠时明显,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睡眠中异常运动”。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大致正常(具体不详)。渐出现双手抓捏、撕东西、爆发性手臂外摆、蹬腿、双脚趾不自主抖动。睡眠障碍,睡眠周期紊乱,入睡和清醒交替,各约15分钟。皮肤瘙痒难耐。能自主排便,但有反复排大小便现象。发病后有时血压升高,未正规治疗。(以上症状具体时间不详)阳痿4个月。

既往史

10年前有脑外伤史,曾昏迷16小时。1年前因胃穿孔行腹部探查术。1年前胸部外伤,多根肋骨骨折。

查体

T:37.4℃,P:86次/分,R:15次/分,BP:130/80mmHg
神清,精神差,消瘦面容,查体欠合作,平车推入病房。皮肤散在溃疡,双肺呼吸音清,未闻罗音,喉部可闻喉鸣音。其他内科查体无特殊。言语含混不清,表情呆板,反应迟钝,记忆力、计算力下降,空间时间定向力尚可,有时胡言乱语,似有听视幻觉。粗测双眼视力下降,余颅神经检查大致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缓慢”,Romberg征(-),四肢较多无目的、不规则不自主运动。感觉粗测正常,腱反射对称适中,双侧病理征(+)。脑膜**征(—)。入院后发现患者入睡后呼吸费力,深睡时出现喉鸣,三凹征明显,偶有呼吸暂停。夜间患者时有幻觉(如听到外面有人叫他),及四肢不自主运动。

辅助检查

脑脊液(外院):常规生化大致正常。激素六项:LH2:13.5mIU/ml,FSH:55mIU/ml,ESTRAGI:0.6pg/ml。皮质醇节律:8am:344ng/ml,4pm:250ng/ml,12pm:116ng/ml脑电图:轻度异常脑电图,以α波为主,较多β波活动,较多θ波活动,少量δ波活动。头颅MRI:左侧大脑半球可见一小片状长T2信号。出院后随访患者肌张力升高。发病10个月后在家中死亡,死亡原因推测为窒息。(河南省人民医院提供病例)

【其他】


【病例摘要】 2007年8月北京市临床病理讨论会----发热、睡眠障碍、精神智能异常伴不自主运动
【家族史】 患者之父50岁时受精神**死亡出现与患者类似症状,52岁死亡;患者之三、四叔,先天智能低下,分别于20多岁和50多岁死亡;患者之姑,60多岁出现患者类似症状,皮肤搔痒,发病1-2年后死亡;患者之兄47岁时出现类似症状,发病6-7月后死亡。患者大堂姑,先天性愚钝,60多岁死亡,有3个女儿,其中2女儿30多岁出现痴呆,死亡;患者二堂姑,50多岁出现与患者相似症状,病程不到两年死亡;患者三堂姑之女出现相似症状,25岁左右死亡。
【处理】 入院后予氯硝安定、思诺思改善睡眠,哈伯因改善智能,病情无明显变化于2006-8-12出院。
【病例分析】 临床特点中年男性,发热、睡眠障碍、精神智能异常伴不自主运动,有家族病史,锥体系,锥体外系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受损,精神智能异常发展迅速,并出现幻觉临床诊断:朊蛋白病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fatalfamilialinsomnia诊断依据1.明显的FFI家族史;2.进行性精神智能障碍,伴锥体及锥体外系体征,同时有植物神经系统障碍及共济障碍;脑3.电图出现多数慢波.病理报告1.大体检查:左侧大脑半球、脑干及小脑重490g。蛛网膜轻度增厚,蛛网膜下腔未见出血及渗出。脑表血管轻度扩张充血。未见明显萎缩及肿胀。未见脑疝。脑底动脉环未见异常。大脑冠状切面:灰、白质界清,皮质下核团结构尚清。冠状切面上见丘脑略萎缩。余各切面未见出血、肿瘤性病变。脑室大小形态尚可。脑干水平切面未见著变。2.显微镜下检查:蛛网膜轻度增厚,蛛网膜下腔未见出血。皮层的分层构筑尚可见,部分脑叶显示皮层及皮层下组织略显疏松。皮层神经元似有轻度脱失,伴细胞及血管周间隙轻度加大,毛细血管增生、扩张。丘脑神经元减少,胶质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增生,血管扩张充血。偶见变性轴索。基底节、海马、脑干及小脑结构完好,未见著变。免疫组化尚未检测到PrPSc沉积。3.基因检测:D178N,129M/M临床病理诊断: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
无****光 持之以恒LV4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袁素霞 普通内科主治医师

太好了 开眼界

r****y 荣誉会员

谢谢山葡萄,看了“病毒与蛋白质感染因子”,非常过瘾。我也说两句,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大侠指正。谢谢。 多肽链主链的折叠形式,关乎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形成,并影响其生物学功能。多肽链的折叠,以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为基础,其形成过程还需要分子伴侣的参与,分子伴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折叠方式。分子伴侣本身也是一种蛋白质。 因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改变引起的疾病被称作分子病,而因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则被称为蛋白构象病。 PrPC属于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二级结构中含多个α螺旋,而β折叠很少,水溶性强,对蛋白酶敏感。PRPSC二级结构中则含有较多的β折叠,具有对蛋白酶不敏感,水溶性差的特性,可以相互聚集并最终形成淀粉样纤维沉淀。外源的PrPSC可以以自身作为模版,通过复杂的机制使异构为PrPSC。 由PrPC变构为PrPSC而引起的疾病称为朊蛋白病,又叫做海绵状脑病。Kuru、CJD、GSS、FFI是目前公认的人类朊蛋白病。其中Kuru、传染性CJD、变异性CJD由外源性PrPSC传播,而家族性CJD、GSS、FFI是由于生殖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的。

蓝****水 新手达人

好,谢谢: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A****u 新手达人

哇~受益匪浅

山***萄 我爱企鹅

病毒与蛋白质感染因子 病毒(Virus)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介于生命与非生命形式之间的物质。有以下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可通除滤菌器,大多数必须用电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或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具有受体连结蛋白(receptor binding protein),与敏感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连结,进而感染细胞。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病毒的大小一般在10~30nm之间。结构简单,由核酸(DNA或RNA)芯和蛋白质衣壳(capsid)所构成,称核衣壳(nucleocapsid),衣壳有保护病毒核酸不受酶消化的作用。各种病毒所含的遗传信息量不同,少的只含有3个基因,多的可达300个不同的基因。 病毒衣壳由一至几种蛋白组成,组成病毒衣壳的亚单位称壳微粒(capsomer)。病毒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参加,只要条件具备,核酸和蛋白质便可自我装配(self assembly)成病毒。其装配形式有二十面体对称、螺旋对称和复合对称三种类型。二十面体对称型的衣壳蛋白形成二十面体,核酸包在其中;螺旋对称型的衣壳蛋白与核酸呈螺旋形排列,核酸交织在其中;复合对称型为同时具有或不具有两种对称性形式的病毒(图3-21)。 487386 图3-21 病毒衣壳的排列方式 一个成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病毒体”(Virion)。电镜观察有五种形态;①球形(Sphericity):大多数人类和动物病毒为球形,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图3-21)、疱疹病毒及腺病毒等;②丝形(Filament):多见于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图3-22),人类流感病毒有时也是丝形;③弹形(Bullet-shape):形似***头,如狂犬病毒、疱疹性口炎(图3-23)病毒等,其他多为植物病毒。④砖形(Brick-shape):如天花病毒(图3-24)、牛痘苗病毒等;⑤蝌蚪形(Tadpole-shape):由一卵圆形的头及一条细长的尾组成,如噬菌体(图3-25)。其中①为二十面体对称;②、③为螺旋对称;④、⑤为复合对称。 487387 图3-21 脊髓灰质炎病毒。图片来自http://www.denniskunkel.com/ 487402 图3-22 烟草花叶病毒。图片来自http://www.denniskunkel.com/ 487403 图3-23 疱疹性口炎(vesicular stomatitis)病毒,形态与狂犬病毒相似,均为***形。图片来自http://www.vetmed.ucdavis.edu 487404 图3-24人类天花病毒(图中深染的颗粒)。图片来自http://www.vetmed.ucdavis.edu 487405 图3-25 T4噬菌体。 图片来自http://www.denniskunkel.com/ 487406 图3-26 丝状有被膜的病毒(流感冒病毒)。图片来自http://www.denniskunkel.com/ 有的病毒衣壳外面尚有一层被膜(viral envelope,图3-26),这层被膜是病毒粒子脱离细胞时,包被上的宿主细胞的质膜,被膜中含有病毒融合蛋白(viral fusion protein),如流感病毒。病毒融合蛋白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时起着关键作用。 病毒只有在侵入细胞以后才表现出生命现象。病毒的生活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细胞外阶段,以成熟的病毒粒子形式存在;另一个是细胞内阶段,即感染阶段,在此阶段中进行**和繁殖。感染阶段开始时,病毒的遗传物质由衣壳中释放出来,注入宿主细胞中,然后在病毒核酸信息的指导控制下,形成新的病毒粒子。 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的核酸的性质和状态不同,可将病毒分为6类: 1) 双链±DNA→+mRNA→蛋白质,如天花病毒、T-偶数噬菌体。 2) 单链+DNA→±DNA→+RNA→蛋白质。 3) 双链±RNA→+mRNA→蛋白质,如呼肠孤病毒。 4) 单链+RNA→-RNA→+RNA→蛋白质脊髓灰质炎病毒。 5) 单链-RNA→+RNA→+蛋白质,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狂犬病毒。 6) 单链+RNA→DNA→±DNA→+mRNA→蛋白质,即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又称RNA肿瘤病毒(oncornavirus)。 二、类病毒 类病毒在结构上比病毒还要简单,没有蛋白质外壳,仅为一**的RNA分子。由于它们具有感染作用,类似于病毒,故称为类病毒(viroid)。它们不能像病毒那样感染细胞,只有当植物细胞受到损伤,失去了膜屏障,它们才能在供体植株与受体植株间传染。例如,马铃薯锤管类病毒仅由一个含359个核苷酸的单链环状RNA分子组成,链内有一些互补序列。分子长约40~50nm,不能制造衣壳蛋白。 三、病毒的进化地位 无论是病毒还是类病毒都不具有***进行生物合成的能力,它们都是细胞的寄生物,因此在进化上病毒的出现不可能早于细胞。病毒的前身很可能是在宿主染色体外***进行**的质粒(plasmid)。质粒既有DNA型的,也有RNA型的。它与病毒相似之处主要在于,它具有专一的核苷酸序列作为**的起始部位。但它又不同于病毒,不能制造蛋白质外壳,不能像病毒一样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当DNA质粒获得了为衣壳蛋白质编码的基因时,即意味着病毒出现了。 病毒能在种间传递核酸序列,因而它在生物进化上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病毒核酸往往可同宿主染色体重组,所以病毒核酸就有可能连接上一小段宿主染色体,一同传递到另一种细胞或有机体中。更有甚者,病毒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变成了宿主基因组的一部分,这部分DNA称为前病毒(provirus)。通过病毒在宿主细胞基因组间传递DNA序列的过程称为DNA转导(DNA transduction)。在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通过这种途径来转导目的基因。病毒的某些属性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也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病毒活动的研究有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例如: 1. 自我装配。病毒成分有限,结构简单,但只要成分齐备,条件适宜,即可自动装配成有活性的病毒。 2. 装配信息来自分子本身。 3. 遗传密码的统一性。病毒和细胞携带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使用了同一套遗传密码。 4. 自我**。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自我**和繁殖,具有生命特征。 四、蛋白质感染因子 1982年S.B.Prusiner以叙利亚仓鼠为实验材料,发现羊瘙痒病(scrapie)的病原体是一种蛋白质,不含核酸,命名为prion,意即PROteinnaceous Infection ONly,译为蛋白质感染因子或朊病毒,Prusiner因此项发现更新了医学感染的概念,获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487411 图3-27病羊神经组织的海绵状损伤 图片来自http://www.vetmed.ucdavis.edu 羊瘙痒病发现已有200年的历史,羊得了这种病就会浑身发痒,不断在坚硬物质上搓擦身体,最后死亡。它是一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也属于此类疾病,发现于1986年,是由于牛被喂以由死羊骨粉制造的饲料而被感染,病牛脑内灰质及神经元都有典型的海绵状退化(图3-27、28),出现淀粉样(amyloid)蛋白沉淀(图3-28),与羊瘙痒病相似。同类型的prion也会使鹿、貂及猴子患病,人类也具有类似的疾病。 487412 图3-28 vCJD病人大脑组织切片,左、海绵状病变及周围的沉淀斑,右、淀粉样蛋白沉淀,短线表示50um。引自Stanley B. Prusiner 1997 Prion是一种结构变异的蛋白质,对高温和蛋白酶均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它能转变细胞内的此类正常的蛋白PrPC(cellular prion protein),使PrPC发生结构变异,变为具有致病作用的PrPSc(scrapie-associated prion protein)。 PrPC存在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其它一些细胞,属于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集中在膜上的脂筏中,对蛋白酶和高温敏感,可能和细胞信号转导有关。 PrPSc与PrPc的一级结构相似(图3-29),均由253-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33-37KD。纯化的Prion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PrPc的高级结构中具有43%的α螺旋,极少的β折叠(3%),而PrPsc具有34%α螺旋,43%的β折叠。动物被感染后,发生错误折叠的PrPSc蛋白堆积在脑组织中,形成不溶的淀粉样蛋白沉淀,无法被蛋白酶分解,引起神经细胞凋亡(Apoptosis)。 487413 图3-29 Prion的结构模型,左PrPc,右PrPSc 图片来自http://www.cmpharm.ucsf.edu/cohen/media/pages/gallery.html 编码PrP蛋白的基因称为Prnp,该基因位于人第20号染色体的短臂,小鼠第2号染色体。敲除小鼠的Prnp基因,小鼠仍能正常发育,并对瘙痒病完全免疫,但出生后很快会出现共济失调、小脑皮层颗粒细胞退化。 目前对蛋白质感染因子的增殖方式有两种解释(图3-30),一是重折叠模型(refolding model),认为PrPSc分子起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的作用,能与PrPc分子相结合,诱使PrPc转变成PrPSc,从而形成了PrPSc二聚体,于是一个PrPSc分子就变成了2个PrPSc分子,如此倍增不已。另一种解释是晶种模型(Seeding model),认为PrPc分子本身有向PrPSc转变的倾向(一种平衡反应),PrPSc能像晶种一样,稳定PrPc的构象,形成淀粉样蛋白沉淀,然后碎裂后又变成新的晶种。 487414 图3-30 PrPSc的增殖 图片引自Frank L. Heppner等2001 蛋白质感染因子的增殖既不是由于基因过分表达,也不是因翻译量增加,而是由于正常分子的构象发生转变造成的,所以亦称朊病毒。目前已知的人类PRION疾病主要有: 1. 克-雅二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Cruetzfeldt和Jakob 1920年发现于六例患者,大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人,是自身PrP蛋白发生变异引起的。 2. 变异型克-雅氏病(vCJD):患者都处于以往CJD未曾出现的年龄段,为十几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是由于取食病牛产品而感染。患者首先出现忧郁症的病状,继而不能行走,并呈现精神障碍等痴呆症状,最后死亡。 3. GSS综合征(Gerstmann-Straussler Scheinker disease)):是一种遗传的慢性脑病,由Prnp基因缺陷引起,PrP蛋白的102位亮氨酸被脯氨酸取代或117位的缬氨酸被丙氨酸取代。 4. 克鲁病(Kuru):发现于新几内亚一个叫Fore的部落,当地人称作kuru,意即颤抖。病人大多数是妇女及小孩,病症有言语含糊及无意识地狂笑,最后不省人事并死亡。一名美国医生D. C. Gajdusek到了当地,发现那里的妇女及小孩具有吃死者尸体的习惯,结果受到感染。 5.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也是一种遗传性疾病,Prnp基因变异,PrP蛋白178位的天冬酰胺被天冬氨酸取代。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失眠,并有CJD的症状。 对于蛋白质感染因子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这类蛋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对抗生素和消毒剂不敏感,134-138℃持续1h的病牛脑组织匀浆,以及10%福尔马林固定过的病羊脑组织,仍有感染性。 据报道,自1996年以来,共有106人得了疯牛病,其中仅有七人还活着。 ]

山***萄 我爱企鹅

疾病名称: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感染科 概述: 人类有一种非常罕见的退化脑疾,叫做“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会在发病数月之后造成死亡。究竟是缺乏睡眠本身致死或是其他脑部伤害致死,目前还不清楚。长期使用安眠药物来帮助人们增加睡眠时间,并没有明显健康益效,而且可能缩短寿命。有研究指出,约七小时的夜间睡眠时间,与人类长寿最有关系。 疾病描述;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至1998年为止仅发现9个家系23例FFI病人。本病由Lugaresi(1986)首先报告。 症状体征; 发病年龄18-61岁,病程7-36个月。睡眠障碍是本病突出的早期症状,病人总睡眠时间不断地显著减少,严重者一昼夜睡眠不超过1小时,催眠药无效。本病早期征象也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锥体束征、小脑体征、痴呆和肉阵挛等。同一家族某些病人可出现CJD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 病变特点是丘脑变性。 诊断检查; EEG无可见弥散性慢波,周期性异常波罕见。FI临床表现多变,基因型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方案: 本病无特效治疗。

z****1 新手达人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快速进展的遗传性疾病.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患,与侵袭蛋白(PrP)有关,与克-雅病的临床变化相似.然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很难传染给实验动物.本病选择性发生于带有侵袭子基因178位密码子GAC-AAC突变的家族中.发病年龄变化范围很广,从近40岁到60岁,平均年龄40岁.不像其他海绵样脑病,本病灰质变化仅局限于丘脑核,易致睡眠/觉醒周期破坏. 疾病早期患者可有轻微的入睡障碍以及周期性运动障碍.这个阶段能持续数月,但是最终将进展为失眠,肌阵挛,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痴呆.病程平均为1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