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介绍】
主诉
【治疗及随访】
诊治经过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肾脏膜性病变病理诊断明确后,继续寻找病因。因患者大便持续潜血阳性,并有左下腹包块,故行相关检查。妇科超声:子宫肌瘤,附件未见异常。盆腔CT: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示:髂血管旁多发低回声包块,考虑为肿大淋巴结。上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均为阴性。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占位,伴局部肠腔轻度狭窄,有乙状结肠癌可能,常规病理提示乙状结肠腺癌(图6)。遂转普通外科治疗。第二阶段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乙状结肠,瘤体约6cm×4cm,呈腔内生长,肠腔缩窄,环肠壁一周。盆腔内没有发现腹膜种植征象。术后病理:结肠中-低分化腺癌伴黏液腺癌,浸润肠壁全层达浆膜外纤维脂肪组织(图6),脉管内见癌栓。肿块外淋巴结见癌转移。第三阶段乙状结肠腺癌病灶切除后,继续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治疗,随访2个月,患者尿蛋白无变化,临床仍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目前开始化疗。
【最后诊断】
乙状结肠中-低分化腺癌伴淋巴结转移膜性肾病(结肠腺癌相关)
【分析讨论】
患者除有大量蛋白尿,肾脏病理为膜性病变外,伴反复腹痛、便血及左下腹包块,近期体重下降明显,高度提示膜性肾病为继发性。患者自身抗体检查除ANA低滴度阳性外,余均阴性,补体正常,虽然曾有染发剂接触史,但腹痛、便血及左下腹肿块表现尤为突出。在对左下腹肿块一系列检查中,发现乙状结肠腺癌,及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了患者为肠道肿瘤相关的膜性肾病。现术后2个月,患者的蛋白尿仍无减少,待化疗后进一步观察。导致肾小球膜性病变的病因很多,且肾脏组织形态学上缺乏特异性,所以应对所有膜性肾病患者长期随访,重视临床病情分析,寻找潜在可能的继发因素,而不应贸然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由于中老年人是肿瘤的高发人群,也是膜性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应对膜性肾病的中老年患者常规筛查肿瘤(如超声、CT、全消化道钡餐、肿瘤标志物等),即使血清肿瘤标志物全阴性时也不应大意,尤其对一些临床迹象提示有恶性肿瘤可能的患者(如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反复咳喘、大便潜血阳性等),均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以免漏诊,延误治疗。
现病史
【治疗及随访】
诊治经过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肾脏膜性病变病理诊断明确后,继续寻找病因。因患者大便持续潜血阳性,并有左下腹包块,故行相关检查。妇科超声:子宫肌瘤,附件未见异常。盆腔CT: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示:髂血管旁多发低回声包块,考虑为肿大淋巴结。上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均为阴性。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占位,伴局部肠腔轻度狭窄,有乙状结肠癌可能,常规病理提示乙状结肠腺癌(图6)。遂转普通外科治疗。第二阶段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乙状结肠,瘤体约6cm×4cm,呈腔内生长,肠腔缩窄,环肠壁一周。盆腔内没有发现腹膜种植征象。术后病理:结肠中-低分化腺癌伴黏液腺癌,浸润肠壁全层达浆膜外纤维脂肪组织(图6),脉管内见癌栓。肿块外淋巴结见癌转移。第三阶段乙状结肠腺癌病灶切除后,继续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治疗,随访2个月,患者尿蛋白无变化,临床仍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目前开始化疗。
【最后诊断】
乙状结肠中-低分化腺癌伴淋巴结转移膜性肾病(结肠腺癌相关)
【分析讨论】
患者除有大量蛋白尿,肾脏病理为膜性病变外,伴反复腹痛、便血及左下腹包块,近期体重下降明显,高度提示膜性肾病为继发性。患者自身抗体检查除ANA低滴度阳性外,余均阴性,补体正常,虽然曾有染发剂接触史,但腹痛、便血及左下腹肿块表现尤为突出。在对左下腹肿块一系列检查中,发现乙状结肠腺癌,及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了患者为肠道肿瘤相关的膜性肾病。现术后2个月,患者的蛋白尿仍无减少,待化疗后进一步观察。导致肾小球膜性病变的病因很多,且肾脏组织形态学上缺乏特异性,所以应对所有膜性肾病患者长期随访,重视临床病情分析,寻找潜在可能的继发因素,而不应贸然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由于中老年人是肿瘤的高发人群,也是膜性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应对膜性肾病的中老年患者常规筛查肿瘤(如超声、CT、全消化道钡餐、肿瘤标志物等),即使血清肿瘤标志物全阴性时也不应大意,尤其对一些临床迹象提示有恶性肿瘤可能的患者(如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反复咳喘、大便潜血阳性等),均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以免漏诊,延误治疗。
查体
【治疗及随访】
诊治经过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肾脏膜性病变病理诊断明确后,继续寻找病因。因患者大便持续潜血阳性,并有左下腹包块,故行相关检查。妇科超声:子宫肌瘤,附件未见异常。盆腔CT: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示:髂血管旁多发低回声包块,考虑为肿大淋巴结。上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均为阴性。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占位,伴局部肠腔轻度狭窄,有乙状结肠癌可能,常规病理提示乙状结肠腺癌(图6)。遂转普通外科治疗。第二阶段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乙状结肠,瘤体约6cm×4cm,呈腔内生长,肠腔缩窄,环肠壁一周。盆腔内没有发现腹膜种植征象。术后病理:结肠中-低分化腺癌伴黏液腺癌,浸润肠壁全层达浆膜外纤维脂肪组织(图6),脉管内见癌栓。肿块外淋巴结见癌转移。第三阶段乙状结肠腺癌病灶切除后,继续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治疗,随访2个月,患者尿蛋白无变化,临床仍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目前开始化疗。
【最后诊断】
乙状结肠中-低分化腺癌伴淋巴结转移膜性肾病(结肠腺癌相关)
【分析讨论】
患者除有大量蛋白尿,肾脏病理为膜性病变外,伴反复腹痛、便血及左下腹包块,近期体重下降明显,高度提示膜性肾病为继发性。患者自身抗体检查除ANA低滴度阳性外,余均阴性,补体正常,虽然曾有染发剂接触史,但腹痛、便血及左下腹肿块表现尤为突出。在对左下腹肿块一系列检查中,发现乙状结肠腺癌,及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了患者为肠道肿瘤相关的膜性肾病。现术后2个月,患者的蛋白尿仍无减少,待化疗后进一步观察。导致肾小球膜性病变的病因很多,且肾脏组织形态学上缺乏特异性,所以应对所有膜性肾病患者长期随访,重视临床病情分析,寻找潜在可能的继发因素,而不应贸然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由于中老年人是肿瘤的高发人群,也是膜性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应对膜性肾病的中老年患者常规筛查肿瘤(如超声、CT、全消化道钡餐、肿瘤标志物等),即使血清肿瘤标志物全阴性时也不应大意,尤其对一些临床迹象提示有恶性肿瘤可能的患者(如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反复咳喘、大便潜血阳性等),均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以免漏诊,延误治疗。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全部评论
肿瘤相关性肾病在临床中并不是很少见,但是有时会在肿瘤早期出现,容易漏诊。
很好一份病例分享,谢谢,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