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呕吐6小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t****4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26 15:11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女,78岁

【病案介绍】

主诉

【病例讨论】 患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有单纯血小板减少,不伴任何出血症状和不适。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常见于以下三种: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2.血小板破坏过多或消耗过多如免疫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追问病史,患者15年前患急性甲型肝炎,经治疗痊愈。8年前因胃溃疡胃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史,无输血史,无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无特殊药物服用史。吸烟20年,每日10支,无饮酒嗜好。已婚,育1子,妻子及儿子体健。否认家族类似疾病、遗传病病史及传染病病史。10天前患者就诊于我院血液科门诊,复查血常规示:WBC5.17×109/L、Hb145g/L、PLT10×109/L,并行骨髓形态学检查。5天前骨髓检查报告示:骨髓增生Ⅲ级,巨核细胞161个,颗粒巨核细胞155个,裸核巨核细胞6个,血小板单个散在可见,量少。骨髓报告印象: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少。未进行任何治疗,患者无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体检】 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无黄染、瘀点、瘀斑,黏膜无苍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结膜无苍白、充血、水肿,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腺不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正中上腹部可见一纵行手术瘢痕,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不肿。
【诊断治疗】 患者血小板减少,应注意除外各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急性感染性疾患、慢性肝脏疾病所致的脾功能亢进,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恶性疾病等)。该患者通过血涂片以及骨髓检查可以排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同时应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检查以除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行腹部B超或CT检查明确有无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可除外放射线及药物、毒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Ⅲ级,巨核细胞161个,颗粒巨核细胞155个,查体肝脾无肿大,诊断首先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监测血常规的变化。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对激素不敏感,可以加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入院后给予患者**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同时完善化验检查:血常规:WBC8.61×109/L、Hb123g/L、PLT20×109/L;生化:丙氨酸转氨酶(ALT)62I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5IU/L,白蛋白(ALB)36.1g/L,总胆红素(Tbil)12.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4μmol/L;血凝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12.4s;电解质:血钾4.36mmol/L,血沉11mm/第1小时,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抗-HCV阴性,抗-HIV阴性,梅毒试验阴性。腹部超声: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多发息肉,右肝囊肿。心电图(ECG)大致正常。经**及丙种球蛋白治疗8天后患者血小板无明显上升,改用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入院18天患者血小板仍无上升,WBC16.24×109/L考虑与糖皮质激素使用有关。查血β2微球蛋白1.5μg/ml;自身抗体阴性,免疫球蛋白正常,蛋白电泳ALB47.4%(正常60%~71%),β7.8%(8%~13%),γ33.3%(9%~16%)。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院第19天开始加用长春新碱3次,治疗效果仍不明显。入院第45天再次行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Ⅱ级,巨核细胞130个,产板巨核细胞24个,颗粒巨核细胞96个,裸核巨核细胞10个,可见小巨核细胞,血小板成小堆,散在分布,量不少。骨髓报告印象:骨髓增生活跃,分类大致正常。绝大多数ITP患者的血小板表面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PAIg),PAIg最高可达正常的100倍,病情缓解时降至正常。但是该患者入院前化验的血小板抗体IgG、IgA、IgM均正常,并且患者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长春新碱后PLT均无上升,这些均不支持ITP的诊断,应寻找别的病因。患者入院第45天再次行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分类大致正常,血小板量不少,并且同时的外周血涂片提示:血小板成小堆,散在分布,量不少。这说明患者的血小板数目不少。根据检验科医生的意见,可能是血小板在体外的聚集引起的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读数错误。应进一步用别的抗凝剂抗凝检测血小板计数。如果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不需要治疗。手工计数外周血血小板为232×109/L。之后多次复查血小板,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血小板手工计数为237×109/L和269×109/L,并观察到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发生卫星现象;EDTA抗凝管中血小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为22.2×109/L;枸橼酸钾抗凝管中血小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为248.9×109/L和249.1×109/L。至此,考虑该患者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
【最后诊断】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该病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出院后随访无不适。

现病史

【病例讨论】 患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有单纯血小板减少,不伴任何出血症状和不适。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常见于以下三种: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2.血小板破坏过多或消耗过多如免疫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追问病史,患者15年前患急性甲型肝炎,经治疗痊愈。8年前因胃溃疡胃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史,无输血史,无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无特殊药物服用史。吸烟20年,每日10支,无饮酒嗜好。已婚,育1子,妻子及儿子体健。否认家族类似疾病、遗传病病史及传染病病史。10天前患者就诊于我院血液科门诊,复查血常规示:WBC5.17×109/L、Hb145g/L、PLT10×109/L,并行骨髓形态学检查。5天前骨髓检查报告示:骨髓增生Ⅲ级,巨核细胞161个,颗粒巨核细胞155个,裸核巨核细胞6个,血小板单个散在可见,量少。骨髓报告印象: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少。未进行任何治疗,患者无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体检】 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无黄染、瘀点、瘀斑,黏膜无苍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结膜无苍白、充血、水肿,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腺不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正中上腹部可见一纵行手术瘢痕,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不肿。
【诊断治疗】 患者血小板减少,应注意除外各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急性感染性疾患、慢性肝脏疾病所致的脾功能亢进,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恶性疾病等)。该患者通过血涂片以及骨髓检查可以排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同时应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检查以除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行腹部B超或CT检查明确有无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可除外放射线及药物、毒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Ⅲ级,巨核细胞161个,颗粒巨核细胞155个,查体肝脾无肿大,诊断首先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监测血常规的变化。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对激素不敏感,可以加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入院后给予患者**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同时完善化验检查:血常规:WBC8.61×109/L、Hb123g/L、PLT20×109/L;生化:丙氨酸转氨酶(ALT)62I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5IU/L,白蛋白(ALB)36.1g/L,总胆红素(Tbil)12.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4μmol/L;血凝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12.4s;电解质:血钾4.36mmol/L,血沉11mm/第1小时,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抗-HCV阴性,抗-HIV阴性,梅毒试验阴性。腹部超声: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多发息肉,右肝囊肿。心电图(ECG)大致正常。经**及丙种球蛋白治疗8天后患者血小板无明显上升,改用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入院18天患者血小板仍无上升,WBC16.24×109/L考虑与糖皮质激素使用有关。查血β2微球蛋白1.5μg/ml;自身抗体阴性,免疫球蛋白正常,蛋白电泳ALB47.4%(正常60%~71%),β7.8%(8%~13%),γ33.3%(9%~16%)。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院第19天开始加用长春新碱3次,治疗效果仍不明显。入院第45天再次行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Ⅱ级,巨核细胞130个,产板巨核细胞24个,颗粒巨核细胞96个,裸核巨核细胞10个,可见小巨核细胞,血小板成小堆,散在分布,量不少。骨髓报告印象:骨髓增生活跃,分类大致正常。绝大多数ITP患者的血小板表面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PAIg),PAIg最高可达正常的100倍,病情缓解时降至正常。但是该患者入院前化验的血小板抗体IgG、IgA、IgM均正常,并且患者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长春新碱后PLT均无上升,这些均不支持ITP的诊断,应寻找别的病因。患者入院第45天再次行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分类大致正常,血小板量不少,并且同时的外周血涂片提示:血小板成小堆,散在分布,量不少。这说明患者的血小板数目不少。根据检验科医生的意见,可能是血小板在体外的聚集引起的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读数错误。应进一步用别的抗凝剂抗凝检测血小板计数。如果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不需要治疗。手工计数外周血血小板为232×109/L。之后多次复查血小板,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血小板手工计数为237×109/L和269×109/L,并观察到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发生卫星现象;EDTA抗凝管中血小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为22.2×109/L;枸橼酸钾抗凝管中血小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为248.9×109/L和249.1×109/L。至此,考虑该患者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
【最后诊断】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该病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出院后随访无不适。

查体

【病例讨论】 患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有单纯血小板减少,不伴任何出血症状和不适。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常见于以下三种: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2.血小板破坏过多或消耗过多如免疫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追问病史,患者15年前患急性甲型肝炎,经治疗痊愈。8年前因胃溃疡胃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史,无输血史,无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无特殊药物服用史。吸烟20年,每日10支,无饮酒嗜好。已婚,育1子,妻子及儿子体健。否认家族类似疾病、遗传病病史及传染病病史。10天前患者就诊于我院血液科门诊,复查血常规示:WBC5.17×109/L、Hb145g/L、PLT10×109/L,并行骨髓形态学检查。5天前骨髓检查报告示:骨髓增生Ⅲ级,巨核细胞161个,颗粒巨核细胞155个,裸核巨核细胞6个,血小板单个散在可见,量少。骨髓报告印象: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少。未进行任何治疗,患者无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体检】 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无黄染、瘀点、瘀斑,黏膜无苍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结膜无苍白、充血、水肿,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腺不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正中上腹部可见一纵行手术瘢痕,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不肿。
【诊断治疗】 患者血小板减少,应注意除外各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急性感染性疾患、慢性肝脏疾病所致的脾功能亢进,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恶性疾病等)。该患者通过血涂片以及骨髓检查可以排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同时应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检查以除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行腹部B超或CT检查明确有无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可除外放射线及药物、毒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Ⅲ级,巨核细胞161个,颗粒巨核细胞155个,查体肝脾无肿大,诊断首先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监测血常规的变化。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对激素不敏感,可以加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入院后给予患者**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同时完善化验检查:血常规:WBC8.61×109/L、Hb123g/L、PLT20×109/L;生化:丙氨酸转氨酶(ALT)62I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5IU/L,白蛋白(ALB)36.1g/L,总胆红素(Tbil)12.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4μmol/L;血凝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12.4s;电解质:血钾4.36mmol/L,血沉11mm/第1小时,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抗-HCV阴性,抗-HIV阴性,梅毒试验阴性。腹部超声: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多发息肉,右肝囊肿。心电图(ECG)大致正常。经**及丙种球蛋白治疗8天后患者血小板无明显上升,改用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入院18天患者血小板仍无上升,WBC16.24×109/L考虑与糖皮质激素使用有关。查血β2微球蛋白1.5μg/ml;自身抗体阴性,免疫球蛋白正常,蛋白电泳ALB47.4%(正常60%~71%),β7.8%(8%~13%),γ33.3%(9%~16%)。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院第19天开始加用长春新碱3次,治疗效果仍不明显。入院第45天再次行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Ⅱ级,巨核细胞130个,产板巨核细胞24个,颗粒巨核细胞96个,裸核巨核细胞10个,可见小巨核细胞,血小板成小堆,散在分布,量不少。骨髓报告印象:骨髓增生活跃,分类大致正常。绝大多数ITP患者的血小板表面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PAIg),PAIg最高可达正常的100倍,病情缓解时降至正常。但是该患者入院前化验的血小板抗体IgG、IgA、IgM均正常,并且患者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长春新碱后PLT均无上升,这些均不支持ITP的诊断,应寻找别的病因。患者入院第45天再次行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分类大致正常,血小板量不少,并且同时的外周血涂片提示:血小板成小堆,散在分布,量不少。这说明患者的血小板数目不少。根据检验科医生的意见,可能是血小板在体外的聚集引起的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读数错误。应进一步用别的抗凝剂抗凝检测血小板计数。如果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不需要治疗。手工计数外周血血小板为232×109/L。之后多次复查血小板,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血小板手工计数为237×109/L和269×109/L,并观察到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发生卫星现象;EDTA抗凝管中血小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为22.2×109/L;枸橼酸钾抗凝管中血小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为248.9×109/L和249.1×109/L。至此,考虑该患者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
【最后诊断】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该病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出院后随访无不适。

【诊治过程】

诊断结果

【病例讨论】 患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有单纯血小板减少,不伴任何出血症状和不适。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常见于以下三种: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2.血小板破坏过多或消耗过多如免疫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追问病史,患者15年前患急性甲型肝炎,经治疗痊愈。8年前因胃溃疡胃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史,无输血史,无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无特殊药物服用史。吸烟20年,每日10支,无饮酒嗜好。已婚,育1子,妻子及儿子体健。否认家族类似疾病、遗传病病史及传染病病史。10天前患者就诊于我院血液科门诊,复查血常规示:WBC5.17×109/L、Hb145g/L、PLT10×109/L,并行骨髓形态学检查。5天前骨髓检查报告示:骨髓增生Ⅲ级,巨核细胞161个,颗粒巨核细胞155个,裸核巨核细胞6个,血小板单个散在可见,量少。骨髓报告印象: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少。未进行任何治疗,患者无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体检】 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无黄染、瘀点、瘀斑,黏膜无苍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结膜无苍白、充血、水肿,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腺不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正中上腹部可见一纵行手术瘢痕,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不肿。
【诊断治疗】 患者血小板减少,应注意除外各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急性感染性疾患、慢性肝脏疾病所致的脾功能亢进,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恶性疾病等)。该患者通过血涂片以及骨髓检查可以排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同时应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检查以除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行腹部B超或CT检查明确有无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可除外放射线及药物、毒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Ⅲ级,巨核细胞161个,颗粒巨核细胞155个,查体肝脾无肿大,诊断首先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监测血常规的变化。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对激素不敏感,可以加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入院后给予患者**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同时完善化验检查:血常规:WBC8.61×109/L、Hb123g/L、PLT20×109/L;生化:丙氨酸转氨酶(ALT)62I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5IU/L,白蛋白(ALB)36.1g/L,总胆红素(Tbil)12.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4μmol/L;血凝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12.4s;电解质:血钾4.36mmol/L,血沉11mm/第1小时,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抗-HCV阴性,抗-HIV阴性,梅毒试验阴性。腹部超声: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多发息肉,右肝囊肿。心电图(ECG)大致正常。经**及丙种球蛋白治疗8天后患者血小板无明显上升,改用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入院18天患者血小板仍无上升,WBC16.24×109/L考虑与糖皮质激素使用有关。查血β2微球蛋白1.5μg/ml;自身抗体阴性,免疫球蛋白正常,蛋白电泳ALB47.4%(正常60%~71%),β7.8%(8%~13%),γ33.3%(9%~16%)。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院第19天开始加用长春新碱3次,治疗效果仍不明显。入院第45天再次行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Ⅱ级,巨核细胞130个,产板巨核细胞24个,颗粒巨核细胞96个,裸核巨核细胞10个,可见小巨核细胞,血小板成小堆,散在分布,量不少。骨髓报告印象:骨髓增生活跃,分类大致正常。绝大多数ITP患者的血小板表面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PAIg),PAIg最高可达正常的100倍,病情缓解时降至正常。但是该患者入院前化验的血小板抗体IgG、IgA、IgM均正常,并且患者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长春新碱后PLT均无上升,这些均不支持ITP的诊断,应寻找别的病因。患者入院第45天再次行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分类大致正常,血小板量不少,并且同时的外周血涂片提示:血小板成小堆,散在分布,量不少。这说明患者的血小板数目不少。根据检验科医生的意见,可能是血小板在体外的聚集引起的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读数错误。应进一步用别的抗凝剂抗凝检测血小板计数。如果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不需要治疗。手工计数外周血血小板为232×109/L。之后多次复查血小板,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血小板手工计数为237×109/L和269×109/L,并观察到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发生卫星现象;EDTA抗凝管中血小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为22.2×109/L;枸橼酸钾抗凝管中血小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为248.9×109/L和249.1×109/L。至此,考虑该患者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
【最后诊断】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该病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出院后随访无不适。

【其他】


【病例讨论】 患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有单纯血小板减少,不伴任何出血症状和不适。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常见于以下三种: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2.血小板破坏过多或消耗过多如免疫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追问病史,患者15年前患急性甲型肝炎,经治疗痊愈。8年前因胃溃疡胃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史,无输血史,无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无特殊药物服用史。吸烟20年,每日10支,无饮酒嗜好。已婚,育1子,妻子及儿子体健。否认家族类似疾病、遗传病病史及传染病病史。10天前患者就诊于我院血液科门诊,复查血常规示:WBC5.17×109/L、Hb145g/L、PLT10×109/L,并行骨髓形态学检查。5天前骨髓检查报告示:骨髓增生Ⅲ级,巨核细胞161个,颗粒巨核细胞155个,裸核巨核细胞6个,血小板单个散在可见,量少。骨髓报告印象: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少。未进行任何治疗,患者无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体检】 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无黄染、瘀点、瘀斑,黏膜无苍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结膜无苍白、充血、水肿,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腺不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正中上腹部可见一纵行手术瘢痕,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不肿。
【诊断治疗】 患者血小板减少,应注意除外各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急性感染性疾患、慢性肝脏疾病所致的脾功能亢进,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恶性疾病等)。该患者通过血涂片以及骨髓检查可以排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同时应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检查以除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行腹部B超或CT检查明确有无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可除外放射线及药物、毒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Ⅲ级,巨核细胞161个,颗粒巨核细胞155个,查体肝脾无肿大,诊断首先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监测血常规的变化。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对激素不敏感,可以加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入院后给予患者**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同时完善化验检查:血常规:WBC8.61×109/L、Hb123g/L、PLT20×109/L;生化:丙氨酸转氨酶(ALT)62I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5IU/L,白蛋白(ALB)36.1g/L,总胆红素(Tbil)12.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4μmol/L;血凝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12.4s;电解质:血钾4.36mmol/L,血沉11mm/第1小时,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抗-HCV阴性,抗-HIV阴性,梅毒试验阴性。腹部超声: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多发息肉,右肝囊肿。心电图(ECG)大致正常。经**及丙种球蛋白治疗8天后患者血小板无明显上升,改用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入院18天患者血小板仍无上升,WBC16.24×109/L考虑与糖皮质激素使用有关。查血β2微球蛋白1.5μg/ml;自身抗体阴性,免疫球蛋白正常,蛋白电泳ALB47.4%(正常60%~71%),β7.8%(8%~13%),γ33.3%(9%~16%)。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院第19天开始加用长春新碱3次,治疗效果仍不明显。入院第45天再次行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Ⅱ级,巨核细胞130个,产板巨核细胞24个,颗粒巨核细胞96个,裸核巨核细胞10个,可见小巨核细胞,血小板成小堆,散在分布,量不少。骨髓报告印象:骨髓增生活跃,分类大致正常。绝大多数ITP患者的血小板表面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PAIg),PAIg最高可达正常的100倍,病情缓解时降至正常。但是该患者入院前化验的血小板抗体IgG、IgA、IgM均正常,并且患者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长春新碱后PLT均无上升,这些均不支持ITP的诊断,应寻找别的病因。患者入院第45天再次行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分类大致正常,血小板量不少,并且同时的外周血涂片提示:血小板成小堆,散在分布,量不少。这说明患者的血小板数目不少。根据检验科医生的意见,可能是血小板在体外的聚集引起的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读数错误。应进一步用别的抗凝剂抗凝检测血小板计数。如果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不需要治疗。手工计数外周血血小板为232×109/L。之后多次复查血小板,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血小板手工计数为237×109/L和269×109/L,并观察到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发生卫星现象;EDTA抗凝管中血小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为22.2×109/L;枸橼酸钾抗凝管中血小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为248.9×109/L和249.1×109/L。至此,考虑该患者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
【最后诊断】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该病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出院后随访无不适。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