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4
0
收藏
分享

高龄偏瘫患者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致干性坏疽

发布人:

g****d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26 15:09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87岁

【病案介绍】

主诉

男,87岁。
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

现病史

患者有持续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脑梗死史,左侧肢体瘫痪、失语,平日卧床,活动少。

【诊治过程】

诊断结果

考虑诊断为左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由于患肢缺血时间较长,坏死已不可逆,且患者高龄,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遂予内科保守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持续下降,多巴胺剂量用至18Ixg·kg~·min方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体温36.8—37.7℃,肌酸激酶2258U/L,肌酐144.6Ixmol/L,尿素22.06mmol/L。给予纠酸、输注血小板悬液及血浆、维持出入量及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2O天后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复查上述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但患肢皮肤颜色逐渐加深至紫黑色,坏死平面局限于左下肢膝关节以下15cril左右,分界清晰,坏死肢体皮肤干燥,无渗液。后因呕吐致吸人性肺炎,住院84天死于肺部感染造成的呼吸衰竭。患肢始终为干性坏疽状态,未见液化及感染征象,肾功能亦未出现显著恶化。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常有较高截肢率和病死率,其形成原因多为动脉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或创伤等继发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及急性血栓形成在症状上有时很难区分,一般对起病急骤并伴有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可引起栓子脱落疾病者考虑为动脉栓塞;若起病稍缓,且有外伤、人工血管移植或伴血液高凝状态者,急性血栓形成可能性较大。本例有冠心病、持续性心房颤动等,存在动脉栓塞的可能,而左侧肢体瘫痪病史、长期卧床、血液呈高凝状态,又是急性血栓形成的条件。但本例发病前2天即开始出现血小板下降,存在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故患者下肢动脉急性闭塞可明确诊断为动脉血栓形成所致。

【其他】


【入院时查体】 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弱。经住院治疗,患者基础疾病控制平稳。入院后第27天查房见患者左膝以下皮肤颜色发暗,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当时测量体温无发热,血压正常。急诊超声检查示:左下肢股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胭动脉管腔内均可见不均匀低回声物,未见血流信号。
【讨论】 对于下肢动脉急性闭塞的治疗,目前临床上认为应尽早手术取栓,或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肢体已出现坏疽,为防止感染或毒素吸收危及生命,应选择截肢手术。本例因高龄,患肢坏死已不可逆,若使患肢再血管化反而会造成毒素大量吸收影响多脏器功能,且患者无法耐受截肢手术以及麻醉,强行手术很可能缩短患者生命甚至直接造成患者死亡。鉴于上述原因,给予内科支持治疗,控制感染,加强患肢护理,使患肢向干性坏疽发展,将毒素吸收降至最少,最终维持患者生命近2个月,说明初期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方案是妥当的。
【启示】 通过本例的治疗过程,我们得到以下启示:①减少动脉血栓发生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对于一些长期卧床,有心房颤动、动脉硬化病史的老年人,尤其对痛觉反应差、表达能力欠佳的患者,更需要细致观察病情,经常监测其周围动脉情况,以及早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从而改善预后。②高龄患者体质差,对感染、创伤、毒素吸收等的耐受性很差,发生动脉急性血栓后应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时机,考虑能否耐受溶栓或取栓,以及随之带来的负面效应,选择下一步治疗。③不能耐受手术者发生不可逆的肢体坏死后,对患肢的护理至关重要,尽量避免破溃及感染,使患肢向干性坏疽方向发展,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2—251.[2]李小鹰,管珩,杨庭树,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07)[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10):725—740.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
l****1 新手达人

以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病人,看了增长点知识,以后注意哦

万龙 脊柱外科医师

如果在患者早期卧床时就给予患者抗凝,活血化瘀输液等对症处理,也可以口服肝素和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物来减少下肢血栓的发病几率。再则给予针灸治疗和中药熏洗和塌渍。对于脑梗塞留下的后遗症有较好疗效。

E******T 我爱企鹅

学习了,没遇到过这样的病人,以后多注意预防

t****g 新手达人

遇到同样的病人了,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