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

2****2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7-30 20:47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女,14岁,;

【病案介绍】

主诉

女,14岁;
因“间断性头不自主后仰6个月”于2016年5月入院

查体

病人全身体表多处咖啡色斑片样沉着及皮下、皮内肿块(有触痛)等典型皮肤型改变,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颅脑MRI示:右额叶异常信号灶,考虑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cavernousmalformation,CCM)。动态脑电图示:右额叶癫痫样放电;24h视频脑电图示:异常信号脑电图,间歇期癫痫样放电,右额叶明显。

【诊治过程】

诊治经过

遂在全麻下结合术中皮质电极监测行CCM切除术,术中皮质电极监测放置病灶表面提示异常脑电,与术前动态及24h视频脑电图结果一致,病灶切除后皮质电极监测病灶周围无异常脑电信号,病变呈灰红色桑葚状血管团,术后病理诊断为CCM。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和家族史,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type1,NF1)合并CCM。术后住院期间病人未出现癫痫发作,出院后予卡马西平(200mg,2次/日)口服抗癫痫治疗。手术后3个月复查颅脑MRI示:CCM全切除。病人右手不自主抖动1~2次/月,持续1~2s,考虑为癫痫部分性发作,按原方案口服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继续给予服药3个月无发作后停药。随访6个月未见癫痫发作。

【其他】


【家族史】其父四肢及躯干多处可触及皮内结节样肿块,有触痛。
【讨论】NF1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无性别或种族差异。NF1的致病基因是NF-1基因,有276种突变,位于第17号染色体基因位点的突变是导致血管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可致脑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狭窄、脑血管畸形,国内外已有报道,但合并CCM尚未报道。2.1NF-1基因引起血管病变的机制NF-1基因突变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外周细胞或雪旺细胞异常增生,造成纤维增生平滑肌消失,发生纤维变性和平滑肌结节增生;因此,NF1多合并血管病变,可为血管多发性结节性增生或造成血管病变聚集成团,故推测可形成CCM。2.2NF1合并CCM的临床诊断NF1的诊断依据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诊断标准:①6个及以上牛奶咖啡斑,最大直径青春期前病人≥0.5 cm,青春期后≥1.5 cm。②2个及以上任何类型神经纤维瘤或1个丛状神经纤维瘤。③腋窝或腹股沟区雀斑。④视神经胶质瘤或其他脑实质胶质瘤。⑤2个及以上虹膜黑色素错构瘤(Lisch结节)。⑥特征性骨损害,包括蝶骨发育不良、假关节或长骨骨皮质变薄。⑦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患NF1。具备2种及以上表现,即可诊断为NF1。本例符合标准1、2、3、7项,NF1诊断明确。CCM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其中癫痫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本病例通过动态脑电图及视频脑电图均证实癫痫的诊断。颅脑MRI示右额圆形病灶,T2像病灶内混杂低信号,病灶周围有环形低信号带,符合CCM的MRI特点,且术后病变病理证实为CCM。2.3NF1合并CCM的治疗NF1合并血管病变的治疗以处理血管病变为主。本例合并CCM,以全切除CCM,去除占位效应,消除或减少癫痫发作为目的,本例临床症状为肌阵挛性癫痫发作,术前动态及视频脑电图,术中皮质电极监测证实癫痫与病灶相关,全切除病灶后再次皮质电极监测术区周围无异常脑电信号,术后住院期间无癫痫发作,出院后予卡马西平(200mg,2次/日)口服抗癫痫治疗,随访3个月,出现癫痫部分性发作,由于癫痫发作类型改变及病灶全切除,考虑术后癫痫发作与术前病灶无关,可能由术后疤痕**所致,术后癫痫为部分性发作,故仍选用卡马西平按原方案治疗,术后6个月癫痫发作消失并停药。目前尚无报道证明治愈NF1后可使血管病变消除,且NF-1基因突变类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因此,手术及放化疗方案均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但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NF1的致病过程会进一步明确,未来可能经基因治疗治愈NF1。来源:郭昌贵,李东海,徐春华,肖利民,范昊文. 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22(09):417-418.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