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典型的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病例

自*********1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26 15:02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59岁

【病案介绍】

主诉

患者,男性,59岁
有乙型肝炎病史30余年,因“上腹部隐痛伴发热一周”于2009年9月25日入院。

查体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9×109/L、中性粒细胞86.8%、血小板84×109/L;尿胆红素+;粪常规及隐血正常;电解质皆在正常范围内;肝功能检查:ALT118u/L,AST96u/L,总胆红素48.4μmol/L,直接胆红素15.2μmol/L,总蛋白72.1g/L,白蛋白37.9g/L;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HBV-DNA<100拷贝/mL;肿瘤指标CEA3.3ng/mL,AFP7.6ng/mL;CT示右肝占位,大小约4.5cm×4.5cm,动脉期病灶有絮状、分隔样强化,肝右动脉及分支明显推移;上消化道造影见食管静脉轻度曲张。

【诊治过程】

诊治经过

先予护肝治疗一周后于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术中见腹内有中等量淡黄色积液,肝脏呈重度肝硬化状态,右肝前叶第Ⅴ段可及一肿块,最大直径约4.5cm,有包膜,位于门静脉右前、右后及肝静脉之间。腹腔及盆腔腹膜上未见肿瘤播散结节。术后病理报告:肝细胞癌(透明细胞型)术后给予抗炎、护肝、抗乙肝病毒及支持治疗。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良好,预防性经皮肝动脉化疗(TAC)2次,方案为“替加氟+奥沙利铂”。定期复查甲胎蛋白、肝脏B超、腹部CT,已随访39个月,无复发迹象

诊断结果

原发性肝癌、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伴脾机能亢进。

【其他】


【病例摘要】 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组织类型,较为少见,其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肝癌的7.5%~12.5%。组织学上,透明细胞型肝癌大多为中度分化,胞质内富含大量糖原而呈透明状,可有含量不等的脂质空泡,细胞器体积和数量都明显减少。国内外对该病的病理诊断标准不一致,我们采用的诊断标准为癌细胞中50%以上为透明细胞。透明细胞型肝癌的临床特征并无特异性,与普通型肝细胞癌类似。Liu研究显示本病男性较多,多见有肝炎病史者,AFP及CA19-9可以升高,也可以正常。本例患者即为男性,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明显,但AFP正常,以腹痛伴发热为主要症状,体征不明显。
【体检】 T37.5℃,P65次/分,R19次/分,BP141/86mmHg。一般情况可,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坦,未见明显腹壁静脉曲张及蜘蛛痣。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肋下未及,脾肋下5指;腹部叩诊鼓音,肝浊音界正常大小,肝区无叩击痛,余未见异常。
【讨论】 透明细胞型肝癌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报道较少,常合并肝硬化,与普通型肝细胞癌相似,但可区别于肝血管瘤或肝转移瘤,透明细胞型肝癌比普通型肝细胞癌更易于出现假包膜。本例CT平扫肿物实质的密度大于液性密度,但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密度,也低于普通肝细胞癌的常见密度;动脉期强化以病灶边缘区为主;静脉期呈较低密度改变。这种密度改变可能与透明细胞型肝癌分化程度较好,有假包膜有关。因此对有乙肝病史的患者CT扫描可见边界清晰的较低密度病变,均要警惕,必要时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报道透明细胞型肝癌的1、3、5年总生存率为81%、53%、39%,而普通型肝细胞癌相应为76%、46%、23%,提示透明细胞型肝癌预后好于普通型肝细胞癌;且发现透明细胞的比例越高预后越好。还有学者发现,透明细胞型肝癌自发性退化,推测其原因可能与代谢紊乱有关,也提示透明细胞型肝癌有较好的预后。我们认为,在严重肝硬化基础上行肝切除,应尽可能地保留肝脏功能,对这种低度恶性的肿瘤不需要行规则肝段切除,以防术后肝功能失代偿。本例仅行肝癌局部切除,术后再预防性TAC,疗效较好,目前无瘤生存已近39个月。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