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低颅压性脑积水三例

昨******梦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5-31 11:56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42岁

【病案介绍】

主诉

例1,男,42岁。
例2,女,56岁。
例3,女,8岁。
因“车祸致意识不清2 h”入院,行左额颞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
因“前交通动脉瘤术后2个月,意识障碍伴行走不稳1周”入院。
因“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术后2个月,术后行走不稳1周”入院。

现病史

患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恢复良好。1周前意识逐渐恶化,行走不稳。GCS评分9分。骨窗凹陷。CT示交通性脑积水,腰穿测压为50 mmH2O,术中穿刺脑室发现压力不高,约40~50 mmH2O,接可调压阀门,阀门压力设定在40 mmH2O。患者症状消除,GCS评分15分。
脑肿瘤切除术后2个月常规复查CT时发现脑积水收住入院。腰穿测压为60 mmH2O,行V-P分流术植入美敦力可调压阀门,初始压力为15~25 mmH2O,术后恢复良好。

【诊治过程】

诊治经过

术后意识朦胧,只能卧床,遵嘱抬手,能发声,骨窗凹陷明显。CT检查示轻度脑积水。先行颅骨修补术,术后意识状态变化不大,1个月后CT示脑室扩大明显,额角渗出明显(图1a),GCS评分11分。腰穿发现压力极低,无脑脊液流出,抽吸后有清亮脑脊液流出。V-P分流术中额角穿刺发现患者脑皮层质地较韧,弹性差。不易穿进脑组织及脑室壁,穿刺成功到位后,没有脑脊液涌出,将脑室端抽吸后放低约2 cm,见脑脊液流出。连接强生可调压阀门,阀门压力调至50 mmH2O。 术后1 hCT示脑组织未弹回,术后4 hCT脑组织同样未弹回(图1b),说明该患者脑组织顺应性高(弹性差)。术后3~4 d患者症状戏剧性的好转,可下床行走,语言也有明显恢复。术后2个月复查CT(图1c)示脑室变小,脑组织弹性恢复,右侧额角渗出明显好转。应答正确,行走自如,GCS评分15分。

【其他】


【讨论】 LPH临床上比较罕见,国际上从1994年开始有9篇案例报道,共报道了43例患者。其特点是患者脑室的扩大,而脑脊液压力低于正常值。该现象一般医师看来是矛盾的,无法解释的。其实LPH通过适当的治疗,多数有较好的预后,因此认识和了解LPH非常重要。 1.发病机制:在脑室扩大进展的过程中,在皮层径向力的作用下产生了挤出效应,导致脑组织的细胞外水分缺失,继发引起脑组织磷脂或蛋白的丢失,或者室管膜周围的胶质增生,导致脑顺应性的增大,进而产生了低颅压脑积水。不同顺应性下的压力体积曲线是不同的,急性期脑室的扩张沿着左侧的曲线,而脑室的膨胀后,继发顺应性增大,体积压力变化曲线右移,在正常颅压以下或负压下脑室的大小仍超过正常,该现象称为滞后效应。导致顺应性增加的原因通常是外伤,出血,缺血。我院的3例患者也有相应的既往病史。 2.临床特征:LPH的症状与正常颅压性脑积水类似,步态不稳、记忆力下降、痴呆等症状。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脑室扩张,导致脑组织或纤维在拉伸和变形过程中受到影响。下行的皮质脊髓束在经过扩大的额角周围,椎体运动束受到影响,导致步态不稳。第三脑室的扩张和周围组织的变形与记忆力和痴呆症状相关。CT片特点和普通脑积水近似,脑室扩大,渗出明显,骨板缺失时骨窗反常性下陷。腰穿术前测压均低于80 mmH2O。 3.治疗方法:治疗的关键是必须重塑脑顺应性。通过脑脊液负压引流,使11例患者的脑室恢复到原来大小。治疗过程中发现症状与脑室大小有关,和ICP无关。如发现脑室逐渐缩小时,保持该负压2~3 d,增加微循环,使缺少水分的脑组织恢复到原来水分的状态。在脑室体积回到原来的基准值后。之后再行V-P分流术,阀门类型通常选用delta1.0或0.5。 4.预后: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该疾病的预后总体较好。Lesnlak等的10例患者8例的术后Karnofsky评分高于80分。Akins等的9例患者中预后较差的3例患者的LPH形成时间均超过1.5年。而LPH形成时间小于4个月的患者预后较好。我们的经验也显示病程较短的患者,及时进行引流手术,恢复脑室原有大小,预后较好。 总之LPH患者的症状与普通脑积水相似,但是腰穿测压低于80 mmH2O,通过负压引流或者安置低压性或可调压阀门进行引流,可以促进脑室恢复原来大小,症状恢复,及早处理预后较好。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