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资料】
患者女51岁
【 主诉】
患者平素上腹有轻度不适,无明显疼痛。
【 现病史】
两年前体检时B超发现“肝血管瘤”,未行任何治疗。2014年6月26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示:肝多发血管瘤(具体不详),亦未行任何治疗。2015年1月27日患者自觉上腹不适加重,故前来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门诊就诊。
【 既往史】
慢性胃炎及带状疱疹病史,HIV(+)。
【 体格检查】
上腹轻压痛,无肌紧张,心、肺查体无特殊。血常规检查无特殊。
【 辅助检查】
平扫:肝脏见多枚大小不一低密度灶,较大者位于肝右叶后段,大小约7.0x7.5cm,平扫CT值约43HU,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更低密度区,CT值约8HU.
【 诊断】
肝脏多发血管瘤
【 延伸】
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平扫为低密度灶,增强典型表现为动脉早期强化,门脉期造影剂退出较快,延迟扫描为低密度,常在瘤周见一低密度假包膜影,与血管瘤较容易鉴别。有时原发性肝癌表现不典型,与肝血管瘤不易鉴别,若增强时强化病灶超出原平扫低密度灶范围,则可以考虑为血管瘤,这与其病理机制相关,而这在原发性肝癌中从未见到。此外,肝细胞癌动脉期的强化程度不如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平均增强CT值约40HU,而肝血管瘤平均增强CT值达102HU.且原发性肝癌一般有肝硬化和肝炎病史,AFP呈阳性。转移瘤:多为乏血供,平扫为低密度灶,常可见晕环征,增强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血供丰富,由于其多为门脉供血,因此动脉期很少见强化改变,门脉期常表现为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即“牛眼征”,此点可与血管瘤鉴别。肝腺瘤:平扫为低密度灶,增强见动脉期、实质期的强化,其强化程度不如血管瘤明显,周围常可见包膜影。肝囊肿:肝实质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锐利,境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为0-20HU.对比增强检查后囊内无对比增强,在周围强化的肝实质的衬托下,囊肿境界更加清楚。肝脓肿: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中央为脓腔,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值高于水而低于肝。20%脓腔内出现小气泡,有时可见液平面。环绕脓腔课件密度低于肝而高于脓腔的环状影为脓腔壁。增强时脓肿壁呈明显强化,脓腔和周围水肿带不强化。环形强化的脓肿壁和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了“环征”,周围没有水肿则呈现单环。如果脓肿壁外周的内层由坏死组织和周围低密度的水肿带之间有一增强的脓肿壁外层环,即所谓的“三环征”。
全部评论
患者现在怎么,现在有没有做治疗?
翁***林: 这样的病人如何治疗和预防
搞影像的吧?不过是个好例子,学习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