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0
收藏
分享

播散性复发性漏斗部毛囊炎一例

发布人:

g****g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8-02-27 20:26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女,44岁

【病案介绍】

主诉

心脏超声:左房形态饱满。左室壁、右室壁弥漫性增厚(图1),**肌肥大,室壁回声略增强,运动轻度减弱。流出道无梗阻,心包腔内可见无回声区,舒张期液面宽度测量:左室后壁3.1 mm.右室前壁4.2 mm。超声提示:心室壁弥漫性增厚.不除外继发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心包腔少量积液。 常规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ST—T改变.标肢体导联低电压二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4.5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3,凝血酶原时间比值1.24,凝血酶原活动度57%.纤维蛋白原1.98g/L。血常规:红细胞3.63x1012L-1,血红蛋白114g/L:D一二聚体(DD)2636.00 ug/L:生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6U/L,γ-谷氨酰转肽酶72 U/L,碱性磷酸酶224 U/L,胆碱酯酶2459 U/L,总蛋白54.6 g/L,白蛋13 34.7 g/L,球蛋白19.9 g/L,总胆红素111.8 umol/L,直接胆红素65.8 umol/L.间接胆红素46.0 umol/L,总胆汁酸18.8 umol/L,前白蛋白0.06 g/L,5核苷酸酶60.8 U/L,。 全腹部多排CT平扫提示:①肝脏略大;肝内多发囊肿;肝右叶钙化灶;②考虑双肾多发囊肿,部分形态欠规整,必要时进一步检查;③腹腔积液及下腹部引流后改变。④腹腔脂肪间隙浑浊.腹部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双侧髂动脉未见异常回声二门静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肝脏肿大.实质弥漫性病变,三支肝静脉内径偏细,回流通畅,下腔静脉一定程度受压,血液回流未见明显受阻,双侧下肢静脉彩超,双侧下肢深静脉未见异常。 肝脏穿刺活检,镜下HE染色肝小叶结构紊乱.小叶内及汇管区见粉红色细颗粒样无定型物质沉积,肝细胞索受压变形(图2)。刚果红染色无定型物质呈砖红色,偏振光显微镜下呈苹果绿色折光(图3)。病理诊断:肝脏淀粉样变性。

现病史

心脏超声:左房形态饱满。左室壁、右室壁弥漫性增厚(图1),**肌肥大,室壁回声略增强,运动轻度减弱。流出道无梗阻,心包腔内可见无回声区,舒张期液面宽度测量:左室后壁3.1 mm.右室前壁4.2 mm。超声提示:心室壁弥漫性增厚.不除外继发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心包腔少量积液。 常规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ST—T改变.标肢体导联低电压二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4.5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3,凝血酶原时间比值1.24,凝血酶原活动度57%.纤维蛋白原1.98g/L。血常规:红细胞3.63x1012L-1,血红蛋白114g/L:D一二聚体(DD)2636.00 ug/L:生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6U/L,γ-谷氨酰转肽酶72 U/L,碱性磷酸酶224 U/L,胆碱酯酶2459 U/L,总蛋白54.6 g/L,白蛋13 34.7 g/L,球蛋白19.9 g/L,总胆红素111.8 umol/L,直接胆红素65.8 umol/L.间接胆红素46.0 umol/L,总胆汁酸18.8 umol/L,前白蛋白0.06 g/L,5核苷酸酶60.8 U/L,。 全腹部多排CT平扫提示:①肝脏略大;肝内多发囊肿;肝右叶钙化灶;②考虑双肾多发囊肿,部分形态欠规整,必要时进一步检查;③腹腔积液及下腹部引流后改变。④腹腔脂肪间隙浑浊.腹部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双侧髂动脉未见异常回声二门静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肝脏肿大.实质弥漫性病变,三支肝静脉内径偏细,回流通畅,下腔静脉一定程度受压,血液回流未见明显受阻,双侧下肢静脉彩超,双侧下肢深静脉未见异常。 肝脏穿刺活检,镜下HE染色肝小叶结构紊乱.小叶内及汇管区见粉红色细颗粒样无定型物质沉积,肝细胞索受压变形(图2)。刚果红染色无定型物质呈砖红色,偏振光显微镜下呈苹果绿色折光(图3)。病理诊断:肝脏淀粉样变性。

既往史

心脏超声:左房形态饱满。左室壁、右室壁弥漫性增厚(图1),**肌肥大,室壁回声略增强,运动轻度减弱。流出道无梗阻,心包腔内可见无回声区,舒张期液面宽度测量:左室后壁3.1 mm.右室前壁4.2 mm。超声提示:心室壁弥漫性增厚.不除外继发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心包腔少量积液。 常规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ST—T改变.标肢体导联低电压二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4.5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3,凝血酶原时间比值1.24,凝血酶原活动度57%.纤维蛋白原1.98g/L。血常规:红细胞3.63x1012L-1,血红蛋白114g/L:D一二聚体(DD)2636.00 ug/L:生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6U/L,γ-谷氨酰转肽酶72 U/L,碱性磷酸酶224 U/L,胆碱酯酶2459 U/L,总蛋白54.6 g/L,白蛋13 34.7 g/L,球蛋白19.9 g/L,总胆红素111.8 umol/L,直接胆红素65.8 umol/L.间接胆红素46.0 umol/L,总胆汁酸18.8 umol/L,前白蛋白0.06 g/L,5核苷酸酶60.8 U/L,。 全腹部多排CT平扫提示:①肝脏略大;肝内多发囊肿;肝右叶钙化灶;②考虑双肾多发囊肿,部分形态欠规整,必要时进一步检查;③腹腔积液及下腹部引流后改变。④腹腔脂肪间隙浑浊.腹部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双侧髂动脉未见异常回声二门静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肝脏肿大.实质弥漫性病变,三支肝静脉内径偏细,回流通畅,下腔静脉一定程度受压,血液回流未见明显受阻,双侧下肢静脉彩超,双侧下肢深静脉未见异常。 肝脏穿刺活检,镜下HE染色肝小叶结构紊乱.小叶内及汇管区见粉红色细颗粒样无定型物质沉积,肝细胞索受压变形(图2)。刚果红染色无定型物质呈砖红色,偏振光显微镜下呈苹果绿色折光(图3)。病理诊断:肝脏淀粉样变性。

查体

心脏超声:左房形态饱满。左室壁、右室壁弥漫性增厚(图1),**肌肥大,室壁回声略增强,运动轻度减弱。流出道无梗阻,心包腔内可见无回声区,舒张期液面宽度测量:左室后壁3.1 mm.右室前壁4.2 mm。超声提示:心室壁弥漫性增厚.不除外继发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心包腔少量积液。 常规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ST—T改变.标肢体导联低电压二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4.5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3,凝血酶原时间比值1.24,凝血酶原活动度57%.纤维蛋白原1.98g/L。血常规:红细胞3.63x1012L-1,血红蛋白114g/L:D一二聚体(DD)2636.00 ug/L:生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6U/L,γ-谷氨酰转肽酶72 U/L,碱性磷酸酶224 U/L,胆碱酯酶2459 U/L,总蛋白54.6 g/L,白蛋13 34.7 g/L,球蛋白19.9 g/L,总胆红素111.8 umol/L,直接胆红素65.8 umol/L.间接胆红素46.0 umol/L,总胆汁酸18.8 umol/L,前白蛋白0.06 g/L,5核苷酸酶60.8 U/L,。 全腹部多排CT平扫提示:①肝脏略大;肝内多发囊肿;肝右叶钙化灶;②考虑双肾多发囊肿,部分形态欠规整,必要时进一步检查;③腹腔积液及下腹部引流后改变。④腹腔脂肪间隙浑浊.腹部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双侧髂动脉未见异常回声二门静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肝脏肿大.实质弥漫性病变,三支肝静脉内径偏细,回流通畅,下腔静脉一定程度受压,血液回流未见明显受阻,双侧下肢静脉彩超,双侧下肢深静脉未见异常。 肝脏穿刺活检,镜下HE染色肝小叶结构紊乱.小叶内及汇管区见粉红色细颗粒样无定型物质沉积,肝细胞索受压变形(图2)。刚果红染色无定型物质呈砖红色,偏振光显微镜下呈苹果绿色折光(图3)。病理诊断:肝脏淀粉样变性。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心脏超声:左房形态饱满。左室壁、右室壁弥漫性增厚(图1),**肌肥大,室壁回声略增强,运动轻度减弱。流出道无梗阻,心包腔内可见无回声区,舒张期液面宽度测量:左室后壁3.1 mm.右室前壁4.2 mm。超声提示:心室壁弥漫性增厚.不除外继发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心包腔少量积液。 常规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ST—T改变.标肢体导联低电压二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4.5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3,凝血酶原时间比值1.24,凝血酶原活动度57%.纤维蛋白原1.98g/L。血常规:红细胞3.63x1012L-1,血红蛋白114g/L:D一二聚体(DD)2636.00 ug/L:生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6U/L,γ-谷氨酰转肽酶72 U/L,碱性磷酸酶224 U/L,胆碱酯酶2459 U/L,总蛋白54.6 g/L,白蛋13 34.7 g/L,球蛋白19.9 g/L,总胆红素111.8 umol/L,直接胆红素65.8 umol/L.间接胆红素46.0 umol/L,总胆汁酸18.8 umol/L,前白蛋白0.06 g/L,5核苷酸酶60.8 U/L,。 全腹部多排CT平扫提示:①肝脏略大;肝内多发囊肿;肝右叶钙化灶;②考虑双肾多发囊肿,部分形态欠规整,必要时进一步检查;③腹腔积液及下腹部引流后改变。④腹腔脂肪间隙浑浊.腹部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双侧髂动脉未见异常回声二门静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肝脏肿大.实质弥漫性病变,三支肝静脉内径偏细,回流通畅,下腔静脉一定程度受压,血液回流未见明显受阻,双侧下肢静脉彩超,双侧下肢深静脉未见异常。 肝脏穿刺活检,镜下HE染色肝小叶结构紊乱.小叶内及汇管区见粉红色细颗粒样无定型物质沉积,肝细胞索受压变形(图2)。刚果红染色无定型物质呈砖红色,偏振光显微镜下呈苹果绿色折光(图3)。病理诊断:肝脏淀粉样变性。

【其他】


【讨论】 播散性复发性漏斗部毛囊炎(disseminate and recurrent infundibulofolliculitis, DRIF)由Hitch和Lurid于1968年首先报道。临床少见,男女发病比例为4:1,好发于中青年,也有报道儿童发病。因最初见于黑人青年,本病曾一度被认为只有黑人发病。之后陆续报道了高加索等其他人群发病。1985年邵长庚等首次在我国报道了8例患者,至今国内已经报道了十几例。 因本病瘙痒、淋巴细胞参与以及棘细胞水肿的病理表现,Owen和Wood认为可能是毛囊内源性自身产物所引起的迟发性超敏反应。由于本病发病机制不明确,邵长庚建议将DRIF命名为特发性漏斗部毛囊炎。 本病的皮损特点为反复发生的、弥漫性、瘙痒性、呈正常肤色的毛囊性丘疹,类似于“鸡皮疙瘩”。以躯干四肢近心端为主,也有局限发生于某一部位。Heymann等报道了1例皮损局限于颈部的患者。DRIF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毛囊漏斗部海绵水肿,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DRIF诊断不难,但要与小棘苔藓、毛发苔藓、维生素A 缺乏症、毛发红糠疹等病鉴别。 DRIF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殊疗法。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角质溶解剂等治疗对本病均无效。Oven和Wood采用口服维生素A治疗6例患者,其中5例显效。Ravikumar等采用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治疗本病有效。Aroni等系统使用维A酸治疗本病3个月取得较好疗效。但这些治疗方法不能解决DRIF的复发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国内外报道的DRIF也各有特点。王娜等报道1例无瘙痒等自觉症状,孙建波等报道1例并发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Kline等报道兄弟二人同患此病。本期超级诊断所报道的病例也有两个特点:1、病程长,且夏重冬轻。2、既往文献报道的皮损多为肤色,而本例患者皮损为红褐色毛囊性丘疹。由此可见,本病部分患者瘙痒不明显、发病部位相对隐蔽、未予以重视而未就诊、未行病理检查而被误诊,以上原因都可能导致本病诊断率较低。随着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其发病特点和发病机制会被逐渐阐述清楚。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