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介绍】
主诉
【病例摘要】
炭疽临床诊断病例标准为皮肤溃疡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发现大量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同时具备相应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为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或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效价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讨论】
依据感染部位可将炭因考虑脑疝,但由于入院时已存在腰椎穿刺禁忌证,脑膜炎型炭疽因缺乏客观依据而未能得出确切诊断。此外,患者有明确的青霉素过敏史,未能应疽分为皮肤、肠、肺、脑膜炎型和败血症型炭疽,其中以皮肤炭疽最常见,若及时治疗病死率<1%;其次为肠、肺及脑膜炎型炭疽,后者由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文献报道,炭疽最短潜伏期中位数为2d,最长为8d.本例胸部X线片提示右下肺外带肋膈角模糊,上纵隔增宽,在肺炭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患者有明确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最终死亡原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也可能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现病史
【病例摘要】
炭疽临床诊断病例标准为皮肤溃疡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发现大量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同时具备相应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为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或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效价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讨论】
依据感染部位可将炭因考虑脑疝,但由于入院时已存在腰椎穿刺禁忌证,脑膜炎型炭疽因缺乏客观依据而未能得出确切诊断。此外,患者有明确的青霉素过敏史,未能应疽分为皮肤、肠、肺、脑膜炎型和败血症型炭疽,其中以皮肤炭疽最常见,若及时治疗病死率<1%;其次为肠、肺及脑膜炎型炭疽,后者由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文献报道,炭疽最短潜伏期中位数为2d,最长为8d.本例胸部X线片提示右下肺外带肋膈角模糊,上纵隔增宽,在肺炭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患者有明确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最终死亡原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也可能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查体
T:39.0℃,P:120次/分,R:34次/分,BP:135/85mmHg
【病例摘要】
炭疽临床诊断病例标准为皮肤溃疡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发现大量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同时具备相应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为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或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效价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讨论】
依据感染部位可将炭因考虑脑疝,但由于入院时已存在腰椎穿刺禁忌证,脑膜炎型炭疽因缺乏客观依据而未能得出确切诊断。此外,患者有明确的青霉素过敏史,未能应疽分为皮肤、肠、肺、脑膜炎型和败血症型炭疽,其中以皮肤炭疽最常见,若及时治疗病死率<1%;其次为肠、肺及脑膜炎型炭疽,后者由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文献报道,炭疽最短潜伏期中位数为2d,最长为8d.本例胸部X线片提示右下肺外带肋膈角模糊,上纵隔增宽,在肺炭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患者有明确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最终死亡原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也可能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辅助检查
【病例摘要】
炭疽临床诊断病例标准为皮肤溃疡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发现大量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同时具备相应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为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或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效价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讨论】
依据感染部位可将炭因考虑脑疝,但由于入院时已存在腰椎穿刺禁忌证,脑膜炎型炭疽因缺乏客观依据而未能得出确切诊断。此外,患者有明确的青霉素过敏史,未能应疽分为皮肤、肠、肺、脑膜炎型和败血症型炭疽,其中以皮肤炭疽最常见,若及时治疗病死率<1%;其次为肠、肺及脑膜炎型炭疽,后者由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文献报道,炭疽最短潜伏期中位数为2d,最长为8d.本例胸部X线片提示右下肺外带肋膈角模糊,上纵隔增宽,在肺炭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患者有明确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最终死亡原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也可能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其他】
【病例摘要】
炭疽临床诊断病例标准为皮肤溃疡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发现大量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同时具备相应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为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或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效价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讨论】
依据感染部位可将炭因考虑脑疝,但由于入院时已存在腰椎穿刺禁忌证,脑膜炎型炭疽因缺乏客观依据而未能得出确切诊断。此外,患者有明确的青霉素过敏史,未能应疽分为皮肤、肠、肺、脑膜炎型和败血症型炭疽,其中以皮肤炭疽最常见,若及时治疗病死率<1%;其次为肠、肺及脑膜炎型炭疽,后者由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文献报道,炭疽最短潜伏期中位数为2d,最长为8d.本例胸部X线片提示右下肺外带肋膈角模糊,上纵隔增宽,在肺炭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患者有明确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最终死亡原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也可能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