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13
0
收藏
分享

儿童间断发热7天,腹部增大5天

八******理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4-05-28 22:01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女,4岁5个月

【病案介绍】

主诉

【既往病史】 既往史及个人史:曾于1个月前在养殖苍蝇昆虫室停留,但无密切接触史,4年前运动后曾发现血压高(具体不详),口服降压药1次。
【讨论】 讨论一:消化道出血定位患者排鲜血便,无呕血,考虑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但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亦可有鲜血便,因急诊胃镜与结肠镜相比简单易行,应首先行胃镜检查,除外胃、十二指肠的出血。活动性出血时清洁肠道有困难,应在血止后或出血间歇期清洁灌肠后进行。对于活动性出血,可采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或标记红细胞的核素显像,前者定位诊断更准确,并且必要时行血管栓塞治疗;后者敏感性高,可检出0.3ml/min的出血量,但定位差,不能判断出血原因。
【诊疗】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首选急诊胃镜检查,发现“反流性食管炎(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阴性)、胃体黏膜水肿、十二指肠降部散在滤泡样增生。病理:胃黏膜慢性炎症,小肠黏膜重度急慢性炎症,部分腺上皮增生。但是该病变不足以解释患者如此明显便血。随后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全结肠黏膜基本正常,回肠末端30cm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结节样增生,表面多发糜烂、溃疡,可见出血。病理:小肠黏膜急、慢性重度炎症,有黏膜下出血。由内镜所见推测本例为小肠弥漫性出血性病变。予生长抑素(善宁)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病人便血量显著减少。入院后予禁食、胃肠外营养、血浆等支持疗法,调整肠道菌群,抑酸,先后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利复星)、头孢曲松(罗氏芬)、甲硝唑(灭滴灵)等抗感染治疗3周,琥珀酸氢考200mg/d×5天,逐渐减量,共2周。并逐渐过度至肠内营养。入院3周,腹痛逐渐缓解,大便逐渐转为黄褐色成形便,便常规+潜血(-),体温降至正常。但是入院第18天至28天(出院时)出现镜下血尿,80%~90%RBC异常形态,24h尿蛋白:1.18~1.8g,血肌酐0.7~0.9mg/dl,超声:肾脏大小形态正常,监测血压130~150mmHg/85~100mmHg,因患者及家属不愿行肾穿,自动出院。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最高值39.85×109/L,大便普通培养(-)×2、耶尔森菌(-)×2,念珠菌(+)×2。入院时查尿常规、沉渣正常,入院第18天至28天(出院时)多次复查尿常规:中至大量RBC,沉渣:RBC满视野,异常形态80%~90%。肝功:白蛋白(ALB)最低至2.2g/dl,余基本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8.6~47.3s,凝血酶原时间(PT)17.3~18.4s,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46~1.57s,出院复查正常。血沉(ESR)19~29mm/1小时,C反应蛋白(CRP)3.43~3.68mg/dl;蛋白电泳:ALB44.9%、α17.2%、α215.2%、β9.7%、γ23%;肌酶谱、免疫球蛋白(Ig)、补体均正常,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可溶性核抗体(E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心磷脂抗体(ACL)、抗Jo-1抗体、狼疮抗凝物(LA)均(-),乙肝五项、抗HIV(-),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抗体(TORCH)均(-);肥达、外斐反应(-);腹平片正常,腹超声/CT:肝内钙化灶,回声不均,胆囊结石、胆囊壁钙化。讨论二:小肠出血病因内镜检查发现小肠广泛出血性急性炎症,肠道炎症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炎症。1.肠道感染包括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感染两类,本例有腹痛、血便、发热、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考虑是侵袭性感染。大多数侵袭性肠道感染累及结肠(如痢疾),单纯小肠受累者少见,需考虑少见菌,如空肠弯曲菌及耶尔森菌。(1)空肠弯曲菌感染,我院尚无**,空肠弯曲菌可以侵犯小肠和大肠,明显出血一般为大肠严重病变所致。小肠大出血报道不多,小肠受累主要表现为黏液便和水样便,病程2周左右。(2)耶尔森菌感染也可侵犯小肠,引起多发溃疡,与Crohn病相似,诊断需借助便培养或血清抗体检测,一般病程2~3周,为自限性疾病。本例在治疗上应用了喹诺酮类敏感抗生素病程已达1月余时临床仍有发热、腹部压痛和反跳痛,不符合上述2种感染。2.结合本例有肌痛需考虑寄生虫感染,但肌痛不剧烈,无相应食用生肉等流行病史,未进行特殊治疗疼痛缓解,临床上不支持旋毛虫病或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3.本例起病急,病情进展太快,与结核慢性隐匿性过程不相符。4.Crohn病可急性起病,回盲部受累,为阶段性全壁炎,但十二指肠也受累比较少见,且无其他如瘘管、脓肿等证据。5.小肠淋巴瘤为逐渐进展性疾病,临床表现可以多样,与本例急性起病不甚相符。6.本例小肠病变为主,临床上有腹痛、便血,病理提示炎症、出血性改变,高度怀疑出血坏死性小肠炎,该病病因不清,可能由细菌感染(梭状芽孢或产气荚膜杆菌)或毒性物质引起,亦与免疫因素有关,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最常侵犯回肠末端,其次为结肠。呈急性、暴发性,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发展快,可出现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上述特点考虑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可能性大。除了小肠出血性病变外,患者随后又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受累表现,要考虑血管炎的诊断,但用常见的血管炎,包括Wegener肉芽肿、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显微镜下多动脉炎都不能解释,所以考虑在感染炎症的基础上继发的血管炎,有必要行肾穿刺活检,不仅可为血管炎提供依据(若有阶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往往提示血管炎),亦有益于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血管炎无论是原发或继发,治疗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若已出现肾功能衰竭再予治疗,即使阻断血管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肾损害仍不可逆。临床上的新观念是一旦出现血管炎的系统性损害,一定要用激素+免疫抑制剂(首选环磷酰胺)。本例早期病情进展快,异常炎性指标多,C反应蛋白高,说明炎性反应重,但无穿孔或休克表现,加用激素治疗,有利于缓解中毒症状,同时调整肠内外营养及支持治疗使病情缓解。因患者及家属不愿行肾穿,监测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未予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

现病史

【既往病史】 既往史及个人史:曾于1个月前在养殖苍蝇昆虫室停留,但无密切接触史,4年前运动后曾发现血压高(具体不详),口服降压药1次。
【讨论】 讨论一:消化道出血定位患者排鲜血便,无呕血,考虑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但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亦可有鲜血便,因急诊胃镜与结肠镜相比简单易行,应首先行胃镜检查,除外胃、十二指肠的出血。活动性出血时清洁肠道有困难,应在血止后或出血间歇期清洁灌肠后进行。对于活动性出血,可采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或标记红细胞的核素显像,前者定位诊断更准确,并且必要时行血管栓塞治疗;后者敏感性高,可检出0.3ml/min的出血量,但定位差,不能判断出血原因。
【诊疗】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首选急诊胃镜检查,发现“反流性食管炎(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阴性)、胃体黏膜水肿、十二指肠降部散在滤泡样增生。病理:胃黏膜慢性炎症,小肠黏膜重度急慢性炎症,部分腺上皮增生。但是该病变不足以解释患者如此明显便血。随后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全结肠黏膜基本正常,回肠末端30cm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结节样增生,表面多发糜烂、溃疡,可见出血。病理:小肠黏膜急、慢性重度炎症,有黏膜下出血。由内镜所见推测本例为小肠弥漫性出血性病变。予生长抑素(善宁)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病人便血量显著减少。入院后予禁食、胃肠外营养、血浆等支持疗法,调整肠道菌群,抑酸,先后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利复星)、头孢曲松(罗氏芬)、甲硝唑(灭滴灵)等抗感染治疗3周,琥珀酸氢考200mg/d×5天,逐渐减量,共2周。并逐渐过度至肠内营养。入院3周,腹痛逐渐缓解,大便逐渐转为黄褐色成形便,便常规+潜血(-),体温降至正常。但是入院第18天至28天(出院时)出现镜下血尿,80%~90%RBC异常形态,24h尿蛋白:1.18~1.8g,血肌酐0.7~0.9mg/dl,超声:肾脏大小形态正常,监测血压130~150mmHg/85~100mmHg,因患者及家属不愿行肾穿,自动出院。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最高值39.85×109/L,大便普通培养(-)×2、耶尔森菌(-)×2,念珠菌(+)×2。入院时查尿常规、沉渣正常,入院第18天至28天(出院时)多次复查尿常规:中至大量RBC,沉渣:RBC满视野,异常形态80%~90%。肝功:白蛋白(ALB)最低至2.2g/dl,余基本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8.6~47.3s,凝血酶原时间(PT)17.3~18.4s,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46~1.57s,出院复查正常。血沉(ESR)19~29mm/1小时,C反应蛋白(CRP)3.43~3.68mg/dl;蛋白电泳:ALB44.9%、α17.2%、α215.2%、β9.7%、γ23%;肌酶谱、免疫球蛋白(Ig)、补体均正常,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可溶性核抗体(E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心磷脂抗体(ACL)、抗Jo-1抗体、狼疮抗凝物(LA)均(-),乙肝五项、抗HIV(-),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抗体(TORCH)均(-);肥达、外斐反应(-);腹平片正常,腹超声/CT:肝内钙化灶,回声不均,胆囊结石、胆囊壁钙化。讨论二:小肠出血病因内镜检查发现小肠广泛出血性急性炎症,肠道炎症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炎症。1.肠道感染包括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感染两类,本例有腹痛、血便、发热、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考虑是侵袭性感染。大多数侵袭性肠道感染累及结肠(如痢疾),单纯小肠受累者少见,需考虑少见菌,如空肠弯曲菌及耶尔森菌。(1)空肠弯曲菌感染,我院尚无**,空肠弯曲菌可以侵犯小肠和大肠,明显出血一般为大肠严重病变所致。小肠大出血报道不多,小肠受累主要表现为黏液便和水样便,病程2周左右。(2)耶尔森菌感染也可侵犯小肠,引起多发溃疡,与Crohn病相似,诊断需借助便培养或血清抗体检测,一般病程2~3周,为自限性疾病。本例在治疗上应用了喹诺酮类敏感抗生素病程已达1月余时临床仍有发热、腹部压痛和反跳痛,不符合上述2种感染。2.结合本例有肌痛需考虑寄生虫感染,但肌痛不剧烈,无相应食用生肉等流行病史,未进行特殊治疗疼痛缓解,临床上不支持旋毛虫病或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3.本例起病急,病情进展太快,与结核慢性隐匿性过程不相符。4.Crohn病可急性起病,回盲部受累,为阶段性全壁炎,但十二指肠也受累比较少见,且无其他如瘘管、脓肿等证据。5.小肠淋巴瘤为逐渐进展性疾病,临床表现可以多样,与本例急性起病不甚相符。6.本例小肠病变为主,临床上有腹痛、便血,病理提示炎症、出血性改变,高度怀疑出血坏死性小肠炎,该病病因不清,可能由细菌感染(梭状芽孢或产气荚膜杆菌)或毒性物质引起,亦与免疫因素有关,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最常侵犯回肠末端,其次为结肠。呈急性、暴发性,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发展快,可出现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上述特点考虑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可能性大。除了小肠出血性病变外,患者随后又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受累表现,要考虑血管炎的诊断,但用常见的血管炎,包括Wegener肉芽肿、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显微镜下多动脉炎都不能解释,所以考虑在感染炎症的基础上继发的血管炎,有必要行肾穿刺活检,不仅可为血管炎提供依据(若有阶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往往提示血管炎),亦有益于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血管炎无论是原发或继发,治疗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若已出现肾功能衰竭再予治疗,即使阻断血管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肾损害仍不可逆。临床上的新观念是一旦出现血管炎的系统性损害,一定要用激素+免疫抑制剂(首选环磷酰胺)。本例早期病情进展快,异常炎性指标多,C反应蛋白高,说明炎性反应重,但无穿孔或休克表现,加用激素治疗,有利于缓解中毒症状,同时调整肠内外营养及支持治疗使病情缓解。因患者及家属不愿行肾穿,监测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未予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

查体

【既往病史】 既往史及个人史:曾于1个月前在养殖苍蝇昆虫室停留,但无密切接触史,4年前运动后曾发现血压高(具体不详),口服降压药1次。
【讨论】 讨论一:消化道出血定位患者排鲜血便,无呕血,考虑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但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亦可有鲜血便,因急诊胃镜与结肠镜相比简单易行,应首先行胃镜检查,除外胃、十二指肠的出血。活动性出血时清洁肠道有困难,应在血止后或出血间歇期清洁灌肠后进行。对于活动性出血,可采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或标记红细胞的核素显像,前者定位诊断更准确,并且必要时行血管栓塞治疗;后者敏感性高,可检出0.3ml/min的出血量,但定位差,不能判断出血原因。
【诊疗】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首选急诊胃镜检查,发现“反流性食管炎(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阴性)、胃体黏膜水肿、十二指肠降部散在滤泡样增生。病理:胃黏膜慢性炎症,小肠黏膜重度急慢性炎症,部分腺上皮增生。但是该病变不足以解释患者如此明显便血。随后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全结肠黏膜基本正常,回肠末端30cm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结节样增生,表面多发糜烂、溃疡,可见出血。病理:小肠黏膜急、慢性重度炎症,有黏膜下出血。由内镜所见推测本例为小肠弥漫性出血性病变。予生长抑素(善宁)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病人便血量显著减少。入院后予禁食、胃肠外营养、血浆等支持疗法,调整肠道菌群,抑酸,先后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利复星)、头孢曲松(罗氏芬)、甲硝唑(灭滴灵)等抗感染治疗3周,琥珀酸氢考200mg/d×5天,逐渐减量,共2周。并逐渐过度至肠内营养。入院3周,腹痛逐渐缓解,大便逐渐转为黄褐色成形便,便常规+潜血(-),体温降至正常。但是入院第18天至28天(出院时)出现镜下血尿,80%~90%RBC异常形态,24h尿蛋白:1.18~1.8g,血肌酐0.7~0.9mg/dl,超声:肾脏大小形态正常,监测血压130~150mmHg/85~100mmHg,因患者及家属不愿行肾穿,自动出院。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最高值39.85×109/L,大便普通培养(-)×2、耶尔森菌(-)×2,念珠菌(+)×2。入院时查尿常规、沉渣正常,入院第18天至28天(出院时)多次复查尿常规:中至大量RBC,沉渣:RBC满视野,异常形态80%~90%。肝功:白蛋白(ALB)最低至2.2g/dl,余基本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8.6~47.3s,凝血酶原时间(PT)17.3~18.4s,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46~1.57s,出院复查正常。血沉(ESR)19~29mm/1小时,C反应蛋白(CRP)3.43~3.68mg/dl;蛋白电泳:ALB44.9%、α17.2%、α215.2%、β9.7%、γ23%;肌酶谱、免疫球蛋白(Ig)、补体均正常,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可溶性核抗体(E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心磷脂抗体(ACL)、抗Jo-1抗体、狼疮抗凝物(LA)均(-),乙肝五项、抗HIV(-),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抗体(TORCH)均(-);肥达、外斐反应(-);腹平片正常,腹超声/CT:肝内钙化灶,回声不均,胆囊结石、胆囊壁钙化。讨论二:小肠出血病因内镜检查发现小肠广泛出血性急性炎症,肠道炎症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炎症。1.肠道感染包括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感染两类,本例有腹痛、血便、发热、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考虑是侵袭性感染。大多数侵袭性肠道感染累及结肠(如痢疾),单纯小肠受累者少见,需考虑少见菌,如空肠弯曲菌及耶尔森菌。(1)空肠弯曲菌感染,我院尚无**,空肠弯曲菌可以侵犯小肠和大肠,明显出血一般为大肠严重病变所致。小肠大出血报道不多,小肠受累主要表现为黏液便和水样便,病程2周左右。(2)耶尔森菌感染也可侵犯小肠,引起多发溃疡,与Crohn病相似,诊断需借助便培养或血清抗体检测,一般病程2~3周,为自限性疾病。本例在治疗上应用了喹诺酮类敏感抗生素病程已达1月余时临床仍有发热、腹部压痛和反跳痛,不符合上述2种感染。2.结合本例有肌痛需考虑寄生虫感染,但肌痛不剧烈,无相应食用生肉等流行病史,未进行特殊治疗疼痛缓解,临床上不支持旋毛虫病或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3.本例起病急,病情进展太快,与结核慢性隐匿性过程不相符。4.Crohn病可急性起病,回盲部受累,为阶段性全壁炎,但十二指肠也受累比较少见,且无其他如瘘管、脓肿等证据。5.小肠淋巴瘤为逐渐进展性疾病,临床表现可以多样,与本例急性起病不甚相符。6.本例小肠病变为主,临床上有腹痛、便血,病理提示炎症、出血性改变,高度怀疑出血坏死性小肠炎,该病病因不清,可能由细菌感染(梭状芽孢或产气荚膜杆菌)或毒性物质引起,亦与免疫因素有关,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最常侵犯回肠末端,其次为结肠。呈急性、暴发性,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发展快,可出现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上述特点考虑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可能性大。除了小肠出血性病变外,患者随后又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受累表现,要考虑血管炎的诊断,但用常见的血管炎,包括Wegener肉芽肿、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显微镜下多动脉炎都不能解释,所以考虑在感染炎症的基础上继发的血管炎,有必要行肾穿刺活检,不仅可为血管炎提供依据(若有阶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往往提示血管炎),亦有益于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血管炎无论是原发或继发,治疗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若已出现肾功能衰竭再予治疗,即使阻断血管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肾损害仍不可逆。临床上的新观念是一旦出现血管炎的系统性损害,一定要用激素+免疫抑制剂(首选环磷酰胺)。本例早期病情进展快,异常炎性指标多,C反应蛋白高,说明炎性反应重,但无穿孔或休克表现,加用激素治疗,有利于缓解中毒症状,同时调整肠内外营养及支持治疗使病情缓解。因患者及家属不愿行肾穿,监测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未予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